红外探测器分为被动红外探测器和主动红外探测器两种形式。 所谓被动红外探测器只有红外线接收器。当被防范范围内有目标入侵并移动时,将引起该区域内红外辐射的变化,而红外探测器能探测出这种红外辐射的变化并发出报警信号。实际上除入侵物体发出红外辐射外,被探测范围内的其它物体如室外的建筑物、地形、树木、山和室内的墙壁、课桌、家俱等都会发生热辐射,但因这些物体是固定不变的,其热辐射也是稳定的,当入侵物体进入被监控区域后,稳定不变的热辐射被破坏,产生了一个变化的热辐射,而红外探测器中的红外传感器就能收到这变化的辐射,经放大处理后报警。在使用中,把探测器放置在所要防范的区域里,那些固定的景物就成为不动的背景,背景辐射的微小信号变化为噪声信号,由于探测器的抗噪能力较强,噪声信号不会引起误报,红外探测器一般用在背景不动或防范区域内无活动物体的场合。 如只考虑红外传感器本身的噪声,在探测距离内,被动红外探测器的作用距离为:
式中, D0——光学系统通光口径 η——光学系统的传输效率 NA——光学系统数值孔径,NA= D0 /2f ω——目标的辐射强度 τ——大气透过率 D*——传感器的光谱探测度 w——视场角 △f——等效噪声带宽 Vs/Vn——探测器确定的信噪比。 可见要提高作用距离R,应增大通光口径D。、传输效率η和光谱探测度D*,减少视场角w和等效噪声带宽Δf。 为了提高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报警精度以及减少误报率,现在实际应用的被动红外探测器,多数做成把几个红外接收单元集成在一个探测器中,称为多元被动红外探测器。这样的探测器由于具有几个接收单元,则不仅能检测出其防范区域有入侵者时的红外变化,还可以因各单元安装方向的不同而接收信号的大小不同,检测出入侵者走动时产生的单元信号差值的变化,从而达到双重检测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报警精度,减少了误报率。 主动红外探测器是由红外光发射器和接收器两个部件构成。 主动红外发射器发出一束经调制的红外光束,投向红外接收器,形成一条警戒线。当目标侵入该警戒线时,红外光束被部分或全部遮挡,接收机接收信号发生变化而报警。 主动红外探测器的发射光源通常为红外发光二极管。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功耗小,交、直流供电都能工作,晶体管、集成电路都能直接推动。而砷镓铝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也工作在红外波段,故也是一种主动红外探测器。主动红外探测器的光源通常为脉冲调制的脉冲波形,发射机采用自激多谐振荡器作为调制电源,产生很高占空比的脉冲波形,去调制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光,发射出红外脉冲调制光谱。这样大大降低了电源的功耗,又增加了系统抗杂散光干扰的能力。 对光束遮挡型的探测器,要适当选取有效的报警最短遮光时间。遮光时间选得太短,会引起不必要的噪声干扰,如小鸟飞过、小动物穿过都会引起报警;而遮光时间太长,则可能导致漏报。通常以10m/s的速度通过镜头的遮光时间,来定最短遮光时间。若人的宽度为20cm,则最短遮光时间为20cm/(10m/s)=20ms。大于20ms,系统报警;小于20ms则不报警。 主动红外探测器体积小、重量轻、便于隐蔽,采用双光路甚至四光路的主动红外探测器可大大提高其抗噪防误报的能力以及加大防范的垂直面,另外主动红外探测器寿命长、价格低、易调整,因此被广泛使用在安全防范工程中。 然而当主动红外探测器用在室外自然环境时,比如无星光和月亮的夜晚,以及夏日中午太阳光背景辐射的强度比超过100dB时,会使接收机的光电传感器工作环境相差太大。通常采用截止滤光片,滤去背景光中的极大部分能量(主要为可见光的能量),使接收机的光电传感器在各种户外光照条件下的使用条件基本相似。 另外室外的大雾会引起传输中红外光的散射,大大缩短主动红外探测器的有效探测距离。虽然大部份应用在室外的主动红外探测器在出厂时,已考虑到了上述因素,但在使用中还是应该充分注意到大雾天造成的影响。某些经常有大雾的地区,甚至不适合采用室外安装这种探测器。
(2) 激光入侵探测器 激光与一般光源相比有如下特点: a.方向性好,亮度高。一束激光的发散角可做到小于10-3~10-5弧度,即使在几公里以外激光光束的直径也仅扩展到几毫米或几厘米。由于激光光束发散角小,几乎是一束平行光束,光束能聚集在一个很小的平面上,产生很大的光功率密度,其亮度很高。 激光光源和其它光源的亮度比较: 光源 亮度(w/Sr?cm2) 蜡烛 0.5 电灯 470 太阳表面 0.165M 氦-氖激光 15M 红宝石激光 10亿兆~37亿兆 b.激光的单色性和相干性好。 激光是单一频率的单色光,如氦氖激光器的波长为6328?,在其频率范围内谱线宽度ΔU=10-1Hz,而其他一般光的ΔU = 107-109 Hz。光的相干性取决于其单色性。 光的相干长度δm与谱线宽度的关系是: δm=c/ΔU,其中c为光速。 一般光源的相干长度为几个毫米。单色光源氦-86灯,λ=6057?,相干长度δm=38.6cm;而氦氖激光器λ= 6328?,δm=40km。 按激光器的工作物质来分,激光器可分为如下几种: 固体激光器:它的工作物质为固体,如钕玻璃、红宝石等。 液体染料激光器:它的工作物质为液体染料,如若丹明香豆素等。 气体激光器:它的工作物质是二氧化碳、氦-氖、氮分子等。 半导体激光器:它的工作物质是半导体材料,如砷化镓。 激光探测器与主动红外式探测器有些相似,也是由发射器与接收器两部分构成。发射器发射激光束照射在接收器上,当有入侵目标出现在警戒线上,激光束被遮挡,接收机接收状态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报警信号。 激光探测器的作用距离:
式中 P1——激光功率; QT——光束发散角; M—— 调制光速调制度; SR——接收面积; PR——接收到的功率。 由上式可以看出,要提高探测器的作用距离,应增大激光源的发射光率,增加光学系统的透过率,减少发射装置的发散角,也可采用高灵敏的光电传感器。 激光具有高亮度,高方向性,所以激光探测器十分适用于远距离的线控报警装置。由于能量集中,可以在光路上加装反射镜,围绕成光墙,从而可以用一套激光器来封锁场地的四周,或封锁几个主要通道路口。 激光探测器采用半导体激光器的波长在红外线波段时,处于不可见范围,便于隐蔽,不易被犯罪分子所发现。激光探测器采用脉冲调制,抗干扰能力较强,其稳定性能好,一般不会因机器本身而产生误报,如果采用双光路系统,可靠性更会大大提高。 3.面型入侵探测器 面型入侵探测器的警戒范围为一个面。当警戒面上出现入侵目标时即能发出报警信号。振动式或感应式报警探测器常被用做面报警探测器,例如把用做点报警探测器的振动探测器安装在墙面或玻璃上,或安装在某一要求保护的铁丝网或隔离网上,当入侵者触及时网发生振动,探测器即能发生报警信号。 面型入侵探测器更多的是使用电磁感应探测器。电场畸变探测器是一种电磁感应探测器,当目标侵入防范区域时,引起传感器线路周围电磁场分布的变化,我们把能响应这畸变并进入报警状态的装置称为电场畸变探测器。这种电场畸变探测器有平行线电场畸变探测器、泄漏电缆电场畸变探测器。 (1) 平行线电场畸变入侵探测器 平行线电场畸变入侵探测器是由传感器线支撑杆、跨接件和传感器电场信号发生接收装置构成,如图2-10所示。传感器是一些平行线(2条~10条)构成,在这些导线中一部分是场线,它们与振荡频率为1kHz~40kHz的信号发生器相连接,工作时场线向周围空间辐射电磁场能量。另一部分线为感应线,场线辐射的电磁场在感应线上产生感应电流。当入侵者靠近或穿越平行导线时,就会改变周围电磁场的分布状态,相应地使感应线中的感应电流发生变化,由接收信号处理器分析后发出报警信号。 传感器线通过跨接件固定在支撑杆上。跨接件上有特种钢弹簧片,一方面可以拉紧传感器线,另一方面可使探测区内有连接的电磁场,没有盲区。信号发生、接收器安装在中间支撑杆上。 平行线电场畸变入侵探测器主要用于户外周界报警。通常沿着防范周界安装数套电场探测器,组成周界防范系统。信号分析处理器常采用微处理器,信号分析处理程序可以分析出入侵者和小动物引起的场变化的不同,从而将误报率降到了最低。
(2) 泄漏电缆电场畸变入侵探测器 所谓泄露电缆是一种特制的同轴电缆,见图2-11,其中心是铜导线,外面包围着绝缘材料(如聚乙烯),绝缘材料外面用两条金属散层以螺旋方式交叉缠绕并留有孔隙。电缆最外面为聚乙烯保护层。当电缆传输电磁能量时,屏蔽层的空隙处便将部分电磁能量向外辐射。为了使电缆在一定长度范围内能够均匀地向空间泄漏能量,电缆空隙的尺寸大小是沿电缆变化的。
图2-10 平行线电场畸变探测器
图2-11 泄漏电缆结构示意图
把平行安装的两根泄漏电缆分别接到高强信号发生器和接收器上就组成了泄漏电缆入侵探测器。当发生器产生的脉冲电磁能量沿发射电缆传输并通过泄漏孔向空间辐射时,在电缆周围形成空间电磁场,同时与发射电缆平行的接收电缆通过泄漏孔接收空间电磁能量并沿电缆送入接收器,泄漏电缆可埋入地下,如图示2-12所示。当入侵者进入探测区时,使空间电磁场的分布状态发生变化,因而接收电缆收到的电磁能量发生变化,这个变化量就是入侵信号,经过分析处理后可使报警器动作。 泄漏电缆探测器可全天候工作,抗干扰能力强,误报漏报率都较低,适用于高保安,长周界的安全防范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