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期以来,沪上小区中的“群租现象”愈演愈烈,有关群租的各种观点也纷纷登台唱戏。为了解群租背后的真相,上个月,记者走访了沪上近20个存在“群租现象”问题的小区,采访了街道、行业协会等多个政府部门,终于揭开了群租背后的真相。
8月28日、29日、30日,晨报连续推出三篇“群租现象”调查系列报道:率先报道了本市各小区正逐步展开整治“群租现象”的行动;记者还深入二房东圈中,揭露为聚敛暴利催生群租房迅速蔓延的利益联盟;同时从群租客的视角反映了“迫不得已住进群租房”的无奈心声。
报道刊发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3天内,共有300多名社区业主及部分物业公司致电晨报,对这组贴近民生的报道予以支持,并提出大量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一些小区参照晨报的意见,由业主委员会出面筹划制订小区群租管理制度。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还向报社发来感谢信,认为整组报道客观全面,发挥了舆论的正面引导和监督 作用,使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市民对“群租现象”问题更加重视,认识更加一致,为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营造了积极的舆论环境,为营造和谐社会发挥了作用。
可喜的是,在昨天上午中远两湾城整治群租的现场,记者不仅看到了政府部门“强势”拆除群租房的决心,也看到了为群租客提供房屋中介、法律咨询服务的细心。在城市房价高位运行、廉租住房体系尚不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对“群租现象”采取“疏”的政策要比“堵”更合适,在解决业主忧虑的同时,关心弱势的群租客同样不能遗忘。在确认合法的前提下,对租赁当事人提出相关的限制条件、对行政执法部门赋予相关的监管权力,是政府部门根治“群租现象”的一个较好出路。这样的政策作风是符合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人性风格,良好的行政作风才能让公众得到认同.这里就像在筑龙科技网页上看到的一样,他们网站www.webs001.com上就说,科技的最大目标是追求生活的人性化,而不是生活的机械演变,而政府的政策行为更应该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