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监控,12个点,最远距离大概400米左右,最近20米左右。3条双绞线。使用的是无源双绞线传输器。每一个杆旁边一个井,都有接点。普通接法。。
现在的现象是,全部都有重影,最严重的从显示器上看路灯杆变两根,两根(重影)能有1-2cm距离远。
请问高手,大概是什么问题?
我们是接前期工程做一半后接着做的,发现前期工程做的井里留的线就那么无任何措施的放着,每一根都进水(双绞线扒皮后,里面的铜线没事)了。
这是我发现的一个环节,但是我希望知道的朋友不要乱答,不要认为我写进水了,就说是进水的原因。。要有说服力有据可依。。
| |
我们是一根线从北面直接拉到南面,中间会有井,内有接点,接的时候不是只接使用的两条线,而是8根全接。
比如一条线上走4个点,在每一个点都并出一根双绞线,一共4个点并出4根,每一个接点都是8根全接,然后到监控杆上只使用其中的两根,4组。这样算不算并线?我刚才查到,说双绞线传输不允许并线,并线会重影。不知道我们这种算不算并线。
|
|
本例解决办法:将井内各分支接点多余线缆去掉。如图:
以下是引用eie1992在2012/10/30 11:06:00的发言:(第134楼)
图像重影,双绞线传输连接关系案例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传输连接关系图.jpg
视频双绞线传输连接关系图,黑线为“开路分支线K”。这里介绍一下涉及传输线的几个概念:
1) 这是一段大约半程传输距离的“开路分支线K”。
2) 从接点的始端看“开路分支线K”,呈现的阻抗是Zx;该点有入射波和反射波;末端开路:一部分向外部辐射,一部分同相反射(该点入射波和反射波同相);所以反射到始端的反射波幅度低于入射波,相位关系不确定,任意值;线中有驻波;线缆长度一定时,输入端阻抗Zx也一定,线缆长度变化,输入端阻抗Zx也跟着变化;主传输线中间并联这个“开路分支线K”,对某个频率分量来说,输入端呈现的阻抗Zx,可能是感性也可能是容性特性,也可能呈现局部开路特性,或局部短路特性,都有可能,这主要取决于频率和线缆长度;
3) 双绞线是特性阻抗100欧姆的传输线,它是“开放式”传输线,它的电磁场分布在周围空间,所以会受到周围介质的影响,末端短路或开路,都不会造成“全反射”。这是与同轴和波导等封闭式传输线的区别;
4) 双绞线末端开路和短路,都会有辐射和反射;末端开路是同相反射波,末端短路是反相反射波,即入射波和反射波反相;末端开路,不等于始端阻抗一定是开路;末端短路,不等于始端阻抗也一定是短路;这个实验意义在于可以解释:当线缆长度一定,如果末端开路反射波形成的某个重影假定是白电平,用示波器看是正脉冲;而末端短路时,反射波形成的重影就变成了黑电平,用示波器看是负脉冲;反之也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末端开路阻抗无穷大,并在主传输线上还会有阻抗匹配的影响,因为Zx不是开路无穷大了,对某个频率来说,它甚至可能呈现部分“短路”特性,所以对主传输线产生影响;如果开路线长度只有3、5米,对视频来说基本看不出影响;
5) 线缆长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反射波的幅度和相位,始端呈现的阻抗Zx也跟着变化,随着电缆长度变短图像上的重影距离会变小,重影靠的更近了;
6) 电缆长度一定时,不同频率不同波长的分量,反射波的幅度和相位是不同的,对图像重影的影响也不同,但分析方法不变;在这个工程实际问题里,只有对产生重影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是去掉分支线问题,根本不存在什么用分支器调整匹配问题。
7) 这里用的长线理论,是属于电磁场理论,不是电路理论,开路线和短路线的概念,与电路中的开路短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就是“场”与“路”的区别。
8) 我提出的末端开路短路实验,电缆逐步剪短的实验,就是希望有条件,有兴趣的人,能获得一些传输线的知识和概念,这是在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特别是对图像的影响,学校实验室一般是不会做的;所以我说这是一次机遇。有条件能做,更好;不能做,知道一些传输线的概念也不是坏事;我多次问午马:既然是开路,开路电阻就是无穷大,并联一个无穷大的电阻,为什么会产生重影呢?午马无法回答,因为他对“场”没有概念,他提的问题都是“路”的问题,在这里不好使,都是外行话。不过我还可以把话说在前头:对上述分析和概念,午马们还是会“理直气壮”地“嗤之以鼻”;
9) 作为应用,我再介绍一个工程应用实例:一路视频信号,要同时送给DVR和矩阵,有人用分配器,可以;有人用同轴三通分两路,错误;还有一个办法:假定矩阵有输入阻抗设置(75欧姆和无穷大),那就把矩阵输入口上接个同轴三通,一端接视频输入,另一端输出送给DVR. 重要的是输入阻抗设置:矩阵输入设为无穷大,DVR输入端保持75欧姆;这样设置,不管矩阵到DVR的电缆有多长,都是匹配的。如果相反设置:把矩阵输入端设为75欧姆,把后面的DVR输入设为无穷大,就错了,错在矩阵到DVR那段电缆,变成了末端开路的传输线,可能会产生重影;正确设置的原则是:近端开路,远端75欧姆匹配。这个方法的应用可以省掉分配器,三通的应用也是合理的。这种工程案例出现的问题,每年在论坛里都会遇到(如需要我可以上个图)。
补充一点:对于没有输入阻抗设置(75欧姆和无穷大)的视频设备,它的输入阻抗是75欧姆,要叫它开路,可以打开机盖,把该路的75欧姆电阻断开就行了,这种做法过去我们在工程中经常应用。
本帖借楼主的好问题,好案例机会,仅提供安防人工程参考。
PS:由于本人也是新手,所以在边读的同时,也在百度各种技术词语,在这里一并给和我一样的新手发出来以便学习。
阻抗匹配(http://baike.baidu.com/view/94641.htm)
信号传输过程中负载阻抗和信源内阻抗之间的特定配合关系。一件器材的输出阻抗和所连接的负载阻抗之间所应满足的某种关系,以免接上负载后对器材本身的工作状态产生明显的影响。对电子设备互连来说,例如信号源连放大器,前级连后级,只要后一级的输入阻抗大于前一级的输出阻抗5-10倍以上,就可认为阻抗匹配良好;对于放大器连接音箱来说,电子管机应选用与其输出端标称阻抗相等或接近的音箱,而晶体管放大器则无此限制,可以接任何阻抗的音箱。
双绞线传输基带视频模拟信号
双绞线传输基带视频模拟信号,是利用专用的双绞线发送端和接受端设备,将普通视频的单端传输方式即75Ω不平衡传输方式,转换为适合双绞线传输的100Ω左右的平衡传输方式,视频信号经过接受端相反的放大再处理,送到视频显示终端。在双绞线差分传输视频基带信号的过程中,对外界干扰信号来讲,两股绞线等效为同一导体,干扰信号在两根线上感应的干扰电势的幅度和极性都一样,所以其差分干扰电流可以互相抵消,而且共摸抑制比很高,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常见的视频信号传输方式(http://www.tswvideo.com/caijika/caijika_233.html) |
|
视频经过采集和压缩后,还需要传输到指定的主机,一般情况下采用设备自带的连接线就足够。不过在一些特定的行业领域在视频传输的距离较长,比如在视频监控、大屏融合、远程教学、网络直播等,就需要特定的传输方式来解决。下面我们就针对目前最常见的视频传输方式进行介绍。
视频光纤传输:
采用光纤传输主要是解决长距离传输问题,常见的有模拟光端机和数字光端机,是解决几十甚至几百公里视频传输的最佳解决方式,通过把视频及控制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其优点是:传输距离远、衰减小,抗干扰性能最好,适合远距离传输。其缺点是:光纤成本较高,光熔接及维护需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操作处理,维护技术要求高,不易升级扩容。
视频基带传输:
是最传统的传输方式之一,对0~6MHz视频基带信号不作任何处理,通过同轴电缆(非平衡)直接传输模拟信号。其优点是:短距离传输图像信号损失小,造价低廉。缺点:传输距离短,300米以上高频分量衰减较大,无法保证图像质量;一路视频信号需布一根电缆,传输控制信号需另布电缆;其结构为星形结构,布线量大、维护困难、可扩展性差,在目前的高清晰视频传输中已经很少见到此传输方式。
视频微波传输:
这种传输方式主要应用在长距离并且不易不线的领域。原理是采用调频调制或调幅调制的办法,将图像搭载到高频载波上,转换为高频电磁波在空中传输。其优点是:省去布线及线缆维护费用,可动态实时传输广播级图像。其缺点是:由于采用微波传输,频段在1GHz以上常用的有L波段(1.0~2.0GHz )、S波段(2.0~3.0GHz)、Ku波段(10~12GHz),传输环境是开放的空间很容易受外界电磁干扰;微波信号为直线传输,中间不能有山体、建筑物遮挡;Ku波段受天气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雨雪天气会有严重雨衰。
宽频共缆传输:
是现在比较高端的一种传输方式,是解决几公里至几十公里监控信号传输的最佳解决方案,采用调幅调制、伴音调频搭载、FSK数据信号调制等先进技术,可将四十路监控图像、伴音、控制及报警信号集成到“一根”同轴电缆中双向传输。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同轴电缆的资源空间,四十路音视频及控制信号在同一根电缆中双向传输、实现宽频共缆“一线通”;施工简单、维护方便,大量节省材料成本及施工费用;频分复用技术解决远距传输点位分散,布线困难监控传输问题;射频传输方式只衰减载波信号,图像信号衰减很小,亮度、色度传输同步嵌套,保证图像质量达到4.5级以上国家标准;采用75Ω同轴不平衡方式传输使其具有非常强抗干扰能力,电磁环境复杂场合仍能保证图像质量。其缺点是:采用弱信号传输,宽频调制端需外加AC220V交流电源,但目前大多监控点都具备这个条件。
视频网络传输:
是现在最流行也是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解决城域间远距离、点位极其分散的监控传输方式,采用MPEG音视频压缩格式传输监控信号。其优点是:采用网络视频服务器作为视频信号上传设备,有Internet网络安装上远程视频软件就可浏览和操作。目前网络传输技术已经替代了众多传统的视频传输方式。
双绞线传输(平衡传输):
是解决监控图像1Km内传输,电磁环境复杂场合的解决方式之一,将监控图像信号处理通过平衡对称方式传输。其优点是:布线简易、成本低廉、抗共模干忧性能强。其缺点是:只能解决1Km以内监控图像传输,而且一根双绞线只能传输一路图像,不适合应用在大中型监控中;双绞线质地脆弱抗老化能力差,不适于野外传输;双绞线传输高频分量衰减较大,图像颜色会受到很大损失。
视频传输方式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用途进行针对选择,其中视频网络传输是未来几年最重要的一种模式,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视频技术的发展,详细在不久的将来,网络视频传输将会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
视频基带抗干扰有线传输技术分析(组图)(http://info.secu.hc360.com/2008/01/081451125532.shtml)
地电位(http://baike.baidu.com/view/1062776.htm)
与大地紧密接触并形成电气接触的一个或一组导电体称为接地极,通常采用圆钢或角钢,也可采用铜棒或铜板。当流入地中的电流I通过接地极向大地作半球形散开时,由于这半球形的球面,在距接地极越近的地方越小,越远的地方越大,所以在距接地极越近的地方电阻越大,而在距接地极越远的地方电阻越小。试验证明:在距单根接地极或碰地处 20m 以外的地方,呈半球形的球面已经很大,实际已没有什么电阻存在,不再有什么电压降。换句话说,该处的电位已近于零。这电位等于零的“电气地”称为”地电位”。若接地极不是单根而为多根组成时,屏蔽系数增大,上述 20m 的距离可能会增大。流散区是指电流通过接地极向大地流散时产生明显电位梯度的土壤范围。地电位是指流散区以外的土壤区域。在接地极分布很密的地方,很难存在电位等于零的电气地。
|
最后衷心感谢各位的帮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0/30 21:40:1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