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最大传输距离的定义 1. 最大传输距离 LMAX:是建立在上述视频恢复特性和图像质量标准原则下的最大距离。目前EIE品牌产品实现的技术水平如下: 同轴75-5电缆基带传输产品: ²前端传输电缆直接连接摄像机输出,只用后端视频恢复设备:LMAX≥ 2000米; ²前后双端分别采用加权传输和加权视频恢复设备:LMAX≥ 3000米; UTP超5类平衡(双绞线)基带传输产品: ²基本传输型加权平衡传输器:LMAX≥ 1000米; ²抗干扰传输型加权平衡传输器:LMAX≥ 1400米; ²远程抗干扰传输型加权平衡传输器:LMAX≥ 1800米; 2. 上面提到的某些号称“可以和光端机媲美”的双绞线传输器,就是典型的“主观感觉”产品,它的标称最大传输距离1500米,那个照片就是这类产品的代表特性;按照技术标准,它的最大传输距离一般要打30~50%以上的距离折扣,其实际补偿特性还需仔细考察; 3. 某些双绞线传输器厂家宣传说:多级串联,可以达到2、3公里以上距离。单级传输特性都有严重缺陷,多级串联传输,频率特性是多级幅度相乘关系,即频率特性各点db数的相加关系,结果会怎么样?信噪比又会怎样?显然,这是毫无依据的虚假误导宣传。 4. 安防市场上,还有一类同轴抗干扰器,采用幅度压制干扰原理,前端提升视频信号幅度,后端采用固定电阻分压器,或可调电阻分压器,号称传输距离可以做到几百米到1公里。这类产品的视频恢复性能,是电缆的频率失真,加上产品固有的频率失真,比单电缆传输特性还要差,这是因为它不具备“频率加权视频恢复性能”,虽然有一定的“抗干扰效果”,但不属于传输类产品。 对于各种视频传输产品,包括抗干扰器类产品,了解和掌握它们的“视频恢复性能”,是第一位的。 之二:抗干扰性能 同轴传输,属于“封闭电磁场”传输类型,信号电磁场被封闭在屏蔽层内部传输,与外界没有电磁交换关系,同轴电缆这种“屏蔽内外电磁场”性能,决定了电缆本身具有优异的抗干扰性能。同轴传输干扰的产生,主要源于电缆太长,电缆以“天线效应”接收外界电磁场在屏蔽层两端形成干扰电压,通过两端匹配负载与芯线构成回路,产生干扰的。干扰不是从屏蔽层缝隙“漏”进去的。 双绞线平衡传输,用“差模”传输信号,以“共模”抑制干扰,属于“开放电磁场”传输类型,信号电磁场与外界电磁场具有直接的耦合交换关系,平衡传输“共模抑制干扰”的性能,是建立在传输线“平衡”基础上的。前几年,所谓“双绞线具有超强的抗干扰抑制能力”的虚假误导宣传,依据的就是“绝对平衡”理想状态推理。实际上要做到:线对结构参数的绝对平衡,“开放电磁场”的传输特点,还要求每根导线的外部电磁环境也要绝对平衡。问题就来源于这个不可能实现的“绝对平衡”,工艺上,国标线仅直流电阻一项误差就达到5%,还有扭绞的长度误差,导线直径误差,线间距误差,绝缘层厚度误差等等。“外部电磁环境”更是工程的随机因素,无法控制;这就必然存在“不平衡因素和参数”,这种“不平衡因素和参数”,会把一部分共模干扰信号转换为差模干扰信号,而双绞线严重的传输衰减和频率失真,又要求传输器具有超高倍数的放大增益。这就决定了双绞线传输的干扰抑制能力,不可能达到“超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比同轴电缆抗干扰能力更强”的水平。几年来工程应用中,干扰还是屡屡发生的实践,就印证了这个事实。 基带传输系统的干扰抑制能力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线缆本身的干扰抑制能力,二是传输设备提供的附加干扰抑制能力。目前达到的产品水平是: [同轴传输的抗干扰性能] 1. 同轴电缆常规传输方式,利用电缆本身屏蔽抑制干扰性能,可以实现监控工程中多数常规环境下的无干扰传输; 2. 加权抗干扰技术原理:这项专利技术的要点是:前端采用频率加权幅度提升压制干扰技术,后端采用频率加权视频恢复技术,提供同轴传输系统的“附加干扰抑制能力”,其含义是:可以把同轴电缆的干扰抑制能力,再提高多少倍(或db);几年来的工程应用表明:①包括高层电梯、工厂变频电机群、中央空调和变频供水系统、小区系统等较恶劣环境下的电磁干扰,都可以有效抑制;②采用复合频率加权技术,有效提高了系统的视频恢复能力,特别是提高了传输信噪比,在1000米上,设备的视频加权信噪比,可以做到75db,这是各类传输方式中的领先技术水平;③有效解决了同轴基带传输方式下的抗干扰传输问题; 3. 同轴加权抗干扰产品能实现的抗干扰性能: ² 基本抗干扰型——标称传输距离:0~1000米——附加干扰抑制能力16~24db; ² 增强抗干扰型——标称传输距离:0~1000米——附加干扰抑制能力24~32db; ² 超强抗干扰型——标称传输距离:0~1000米——附加干扰抑制能力24~40db; 其中,超强抗干扰型还可以提供“特需专用定制产品”,传输距离可以定制1~3公里的远程型。 [双绞线传输的抗干扰性能] 1. 常规无源和常规有源传输产品,抗干扰能力只是双绞线本身的干扰抑制能力,没有“附加干扰抑制能力”,适用于普通环境下较近距离的传输; 2. 双绞线平衡传输,采用加权抗干扰专利技术:和同轴加权抗干扰技术原理一样,可以在充分发挥双绞线平衡传输共模抑制干扰能力基础上,运用频率加权幅度压制干扰技术,由传输设备再提供一定的“附加干扰抑制能力”,也是把双绞线的干扰抑制能力,再提高多少倍(或db); 3. EIE加权平衡传输产品能实现的抗干扰性能: ² 基本传输型——标称传输距离:0~1000米——附加干扰抑制能力2~10db; ² 抗干扰传输型——标称传输距离:0~1400米——附加干扰抑制能力15~25 db; ² 远程抗干扰传输型——标称传输距离:0~1800米——附加干扰抑制能力15~25 db; 之三:防护性能 1. 电磁环境防护:指传输设备本身的EMC电磁防护性能。EIE传输和抗干扰产品,都采用具有电磁防护性能的双层铁磁屏蔽; 2. 自然环境防护:内部电路具有防潮,防水,防腐蚀保护性能。使用中注意做好BNC连接器和电源的防护即可; 之四:防强电入侵性能 1. 防雷电感应:产品应具有雷电瞬态感应脉冲防护的可恢复自我保护功能; 2. 防高电压入侵:由供电系统或接地系统缺陷问题,偶然引入的高电压,也可以瞬间成批的烧毁前后端设备,同轴电缆良好的屏蔽性能和屏蔽层在电缆两端的“短路效应”,使传输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性能,所以工程中烧毁案例发生概率很低。非屏蔽双绞线传输系统,由于可以开放式接收外界电磁场,并且不具备电缆两端的“短路”保护功能,因此,几年来双绞线传输设备烧毁的概率最高。所以,防护电路的设计应与传输设备具体电路结构相匹配,才能有效保护设备安全运行。 3. 通用“防雷器”也有以上功能,但很难做到“防护电路的设计应与传输设备具体电路结构相匹配”,对于没有“防护电路”的产品,采用“防雷器”,只能做到“比不采用访雷器好”,对于已经具备“防护电路”的传输产品,再采用防雷器就有些多此一举了,甚至还会影响“防护电路”的有效性。特别是一些误导宣传,错误的引导工程设计到处“接大地”,引入复杂的地电位环路干扰——这叫花钱买干扰。 4. 视频传输设备,应该远离避雷针,建筑物防雷系统设备和接地点。视频传输设备应该在这些“接雷”设备“大保护伞”之下隔离运行。 三)工程中的真假干扰问题 抗干扰器可以抑制干扰,并恢复视频特性——实现“视频信号的抗干扰传输”。 有了“抗干扰器”,是否就能解决工程中的所有干扰呢?不是! 有了“抗干扰器”,是否就可以随便设计传输系统了呢?不可以! 为什么有的工程干扰,用了各种抗干扰器,还是解决不了呢?这里面,就有个真假干扰问题。 真干扰:仅指传输线作为“接收天线”收到的空间电磁干扰信号,这类干扰,加权抗干扰器一般可以有效解决。 假干扰:包括设备故障引起的“干扰现象”,系统设计和施工缺陷和接地不合理等“故障”因素引起的“干扰现象”,供电系统设计配套不合理,使电网传导干扰直接进入主机系统等“故障” 引起的“干扰现象”,——统称为“故障类干扰”,简称假干扰。 假干扰,总体看来属于“主观因素”或“主观责任”造成的。如摄像机输出信号中就有干扰,这虽然是设备“故障”,但也属于“主观责任”,只要主动排除“故障设备”(电源或摄像机),就可以解决。企图使用抗干扰设备来解决这类干扰,显然是又犯了一个“主观错误”。再如,系统设计施工,引入了严重的地电位环路“干扰现象”,轻的,用抗干扰器也可以“掩盖干扰”,重一些的用抗干扰器有部分效果,但当电网发生开路、短路或三相电严重失衡故障时,可以瞬间烧毁抗干扰器,摄像机,采集卡,甚至可能成片的烧毁设备。所以“地电位环路”是监控系统“严重的安全隐患”。应该从主观上提高设计施工水平,总结施工经验入手解决。 这里需要明确两个概念:“监控系统的抗干扰设计”概念与“用抗干扰设备实现抗干扰传输”的概念。 1. 监控系统的抗干扰设计——这是监控系统设计的新概念。抗干扰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尽可能避免出现“故障类”的假干扰现象。这是主观方面的任务和责任,也是工程能力和水平的体现; 2. 用抗干扰视频恢复设备实现抗干扰传输,用以解决“真干扰”。但不能也不应该企图用抗干扰器帮你排“故障”。 3. 合理的“监控系统抗干扰设计”,是实现“抗干扰传输”的前提和保证条件; 二者互相补充,不是替代关系。 (转载请打招呼eie1992@163.com) 转自慧聪网:公共安全商圈论坛 > 监控技术 http://bbs.secu.hc360.com/bbs/newbbs/secu/dispbbs/2/883/55883_1.htm?rd=jH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8 18:05:2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