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 Fill Factor CMOS 技术的特殊性,自身拥有晶圆生产设备的Canon 可以说是最早体悟到 Fill Factor CMOS 的市场潜力。Canon EOS D30 是该公司最早选择以 FF CMOS当感光元件数位 DSLR 产品,低廉的价格颇受消费者支持。虽然,EOS D30的画质表现普通,不过,后续的研究整合了完整的图像处理引擎等,更高速且尖端的影像技术,今日,採用大画素、全片幅之 Fill Factor CMOS 已经成为主流,高阶旗舰级全片幅数位机身包括:Canon 1DsMarkII、Kodak DCS Pro/c 也全面採用 Fill factor CMOS。
比较 CCD 和 CMOS 的结构,放大器的位置和数量是最大的不同之处,简单地解释:CCD 每曝光一次,自快门关闭或是内部时脉自动断线(电子快门)后,即进行画素转移处理,将每一行中每一个画素(pixel)的电荷信号依序传入『缓冲器(电荷储存器)』中,由底端的线路导引输出至 CCD 旁的放大器进行放大,再串联 ADC(类比数位资料转换器) 输出;相对地,CMOS 的设计中每个画素旁就直接连着『放大器』,光电讯号可直接放大再经由 BUS 通路移动至 ADC 中转换成数位资料。
CCD 与 CMOS 感光元件之优缺点比较.
|
CCD |
CMOS |
设计 |
单一感光器 |
感光器连结放大器 |
灵敏度 |
同样面积下较高 |
感光开口小 灵敏度低 |
成本 |
高 |
低 |
解析度 |
结构複杂度低解析度高 |
传统技术较低 |
讯比 |
多元放大器 杂讯低 |
误差大 杂讯高 |
耗能比 |
需外加电压导出电荷,耗能高 |
像素直接放大,耗能低 |
反应速度 |
慢 |
快 |
由于构造上的基本差异,我们可以看出CCD和CMOS在性能上的不同:
CCD的特色在于充分保持信号在传输时不失真(专属通道设计),透过每一个画素集合至单一放大器上再做统一处理,可以保持资料的完整性;CMOS的制程较简单,没有专属通道的设计,因此必须先行放大再整合各个画素的资料。
整体来说,CCD 与 CMOS 两种设计的应用,反应在成像效果上,形成包括 ISO 感光度、製造成本、解析度、杂讯与耗电量等,不同类型的差异对比如下:
ISO感光度差异:由于 CMOS 每个画素包含了放大器与A/D转换电路,过多的额外设备压缩单一画素的感光区域的表面积,因此在 相同画素下,同样大小之感光器尺寸,CMOS的感光度会低于CCD。
成本差异:CMOS 应用半导体工业常用的 MOS制程,可以一次整合全部周边设施于单晶片中,节省加工晶片所需负担的成本 和良率的损失;相对地 CCD 採用电荷传递的方式输出资讯,必须另闢传输通道,如果通道中有一个画素故障(Fail),就会导致一整排的讯号壅塞,无法传递,因此CCD的良率比CMOS低,加上另闢传输通道和外加 ADC 等周边,CCD的製造成本相对高于CMOS。
解析度差异:在第一点『感光度差异』中,由于 CMOS 每个画素的结构比 CCD 複杂,其感光开口不及CCD大,相对比较相同尺寸的CCD与CMOS感光器时,CCD感光器的解析度通常会优于CMOS。不过,如果跳脱尺寸限制,目前业界的CMOS 感光原件已经可达到1400万 画素 / 全片幅的设计,CMOS 技术在量率上的优势可以克服大尺寸感光原件製造上的困难,特别是全片幅 24mm-by-36mm 这样的大小。
杂讯差异:由于CMOS每个感光二极体旁都搭配一个 ADC 放大器,如果以百万画素计,那麽就需要百万个以上的 ADC 放大器,虽然是统一製造下的产品,但是每个放大器或多或少都有些微的差异存在,很难达到放大同步的效果,对比单一个放大器的CCD,CMOS最终计算出的杂讯就比较多。
耗电量差异:CMOS的影像电荷驱动方式为主动式,感光二极体所产生的电荷会直接由旁边的电晶体做放大输出;但CCD却为被动式,必须外加电压让每个画素中的电荷移动至传输通道。而这外加电压通常需要12伏特(V)以上的水平,因此 CCD 还必须要有更精密的电源线路设计和耐压强度,高驱动电压使 CCD 的电量远高于CMO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5 10:46:1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