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论坛_弱电智能化技术与工程讨论(建筑智能,家居智能,人工智能)

千家酒吧
收藏本版 (11) |订阅

千家酒吧 今日: 33615 |主题: 39274|排名: 1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是真的吗???...

[复制链接]
非常男人 发布于: 2004-6-4 09:03 203 次浏览 0 位用户参与讨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   日货何以如此抢手尽管“中国特需”在目前的日本产业界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但是只要仔细分析中国的实态,我还是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   首先,只要美国切断中国的对美消费品出口渠道,那么中国就难以维持其经济增长。   占中国对美出口80%的商品,都是打入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制造的。也就是说,美国企业是把中国作为“自己的工厂”来使用的。   不过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却与美国企业大相径庭。美国企业在中国生产的都是面向本国的商品,而日本企业却在大规模地向中国提供对中国产业发展来说不可或缺的东西。   比如建筑用机械,目前只有日本在向中国出口。美国虽然也有不少建筑机械厂家,但却无法向中国出口其产品,因为美国造的建筑机械在耐久性方面无法适应中国的需求。如今在中国这种空前的建筑热潮中,建筑工地是昼夜不停地两班倒运转,建筑机械的年均使用时间高达3000小时。只有日本造的建筑机械才能经得起如此消耗。日本的机床也颇受中国市场欢迎。中国需求量最大的是用于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这个市场上的竞争之激烈并不亚于建筑市场。中国的汽车产量2003年高达430万辆,比前一年整整增加了100万辆。因此,用于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也是昼夜不停地运转,其年均工作时间高达3500个小时以上。尽管如此,日本的机床却能保证连续5年性能不变。   中国造的同类机床,基本上,也是日本制品的仿制品。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寸步难行。   随着中国经济得发展,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不断增加。质量不高的商品难以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因此,品性俱佳的日本商品越来越受欢迎。比如,近年来东陶公司的自动冲便器就开始受中国市场欢迎。如今上海40层以上的高层住宅,几乎每套居室都安装了这种自动冲便器。据说它在上海的普及率已超过10%。   去年日本对华出口增长了34%,而中国的对日出口只增长20%。看来不久的将来,日中贸易将呈现出日本出超的局面。   日本技术实力雄厚本人一贯认为,通货紧缩对日本不是坏事。在通货紧缩环境下实现了6.4%经济增长的国家,不会出现不景气局面。   最主要的是,日本拥有可使通货紧缩变为可借之“东风”的两种资产。   第一就是日本优秀的技术实力。自1996年以来,日本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所有国家的专利贸易,都呈出超状态。根据2001年的最新统计,日本每年的专利出口额高达1.1万亿日元,而进口额只有4000亿日元,形成巨额盈余。   要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生存,日本企业必须提高技术水平。因为那些没有这种技术的国家,不购买日本的技术就无法实现经济增长。技术水平越低的国家遭受通货紧缩的打击越大。   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就是中国的彩电。根据2002年的统计,中国的彩电产量高达7800万台,占世界彩电总产量的75%,但都是显像管彩电,如今因供给过剩价格已降得很低。   但是,等离子电视或液晶电视的价格却并未下降,仍然保持在1英寸1万日元的价位上。也就是说,与显像管电视这类低级商品相比,高技术商品能够保持稳定的市场。日本拥有的第二种资源是,为确保技术优势而对研究开发的巨额投资。日本的此项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3.1%;美国占2.7%;而中国只占不到1%。而且中国几乎没有用于民生领域的研究开发投资,基本上处于依靠外资带来新技术的“依赖外资”状态。   日本的钢铁业向来以节省能源而著称,钢铁企业炼钢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全部都用于发电。因此,钢厂不仅不用买电,反而还向电厂卖电。   没有日本钢铁的支撑,中国的汽车厂家就没法生存。因为日本生产的汽车用钢板质量世界第一,不用这种钢板的汽车就根本没有销路。   依赖越强受控越大日本应该如何面对这一轮的“中国特需”?我的回答就是:跟着市场走。也就是说,不要降低对华出口的技术和产品的价格,要保持技术差别。   在通货紧缩形式下,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差就是价格差。保持这种状态对日本非常有利。以建筑用的重要钢材H型钢为例,目前的对华出口价已比日本国内价高出了20%,但中方却不得不购买,因为没有这种钢,中国的建筑公司就无法保障高层建筑骨架的安全。这就是通货紧缩条件下市场的最大特征:性能和质量决定价格。那些不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人认为,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被“中国特需”牵着鼻子走很危险。这实际上是杞人忧天。   中国要谋求经济长期增长,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科研和开发。但是,目前的中国既没有这个基础,也缺乏这方面的远见,于是只好购买日本的专利,引进日本的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加强而不会越来越削弱。这就意味着日本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   【评论】关键还是靠我们中国人自己   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最近在日本《呼声》月刊5月号上发表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说,“只要仔细分析中国的实态,我还是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这话,我们中国人听起来,一定感到刺耳,不舒服,会反问,我们泱泱大国的未来,怎么会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里?   这篇文章摘要登在上星期天的《参考消息》上,我认为,值得我们领导人、经济部门、科研部门、工业企业以及专家、学者们一读。读起来可能有点苦涩,但我们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他写的是否基本上属实?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是否受制于、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日本和美国?如果确实在不小的程度上受制于它们,应采取什么对策逐步减轻这种受制程度?“预则立,不预则废”。   文章写道,中国经济发展受制于日本,主要因为两点:一是日本企业能向中国提供中国产业不可缺少的高质量的产品;二是日本拥有优秀的技术实力和为确保技术优势而对研究开发的巨大投资。   文章说,如今在中国空前的建筑热潮中,建筑机械的年均使用寿命高达3000小时,只有日本造的机械才能经得起如此消耗。中国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年均工作时间也高达3500小时,只有日本生产的机床能保证连续5年性能不变。“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寸步难行”。   文章还以钢材为例说明中国对日本的依赖。日本生产的汽车用钢板质量世界第一,不用这种钢板的汽车就根本没有销路;“没有日本钢铁的支持,中国的汽车厂家就没法生存”;建筑用H钢的对华出口价比日本国内高20%,但中方却不得不买,“因为没有这种钢,中国的建筑公司就无法保障高层建筑骨架的安全”。   文章说,据2001年统计,日本每年的专利出口1.1万亿日元。“那些没有这些技术的国家,不购买日本的技术,就无法实现经济增长”。   文章远没有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分析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只提到一点,即:占中国对美国出口80%的商品,都是打入中国的美国企业制造的;只要美国切断中国对美国消费品出口渠道,那么中国就难以维持其经济增长。   长谷川庆太郎预测:“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加强而不会越来越削弱”。这就意味着“日本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   这篇文章充满了日本人的傲气,但我认为,我们应感谢这位学者,因为他所说的是事实,而且说得那么坦率。难得听到这样的话,连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愿说这类话。这些话听来刺耳,细想有益,值得我们警觉、深思和反省。   过去20多年来,从包括日本和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外资、引进技术,是改革开放极其重要的政策,对促进我国经济繁荣、经济质量的提高和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今后仍要继续实行这一政策。   但今天我们要反思的是:在过去这么多年里,我们的一些部门、一些地区、一些单位、一些领导干部,是否不同程度地滋生了一切“拿来”,“买来”的思想?是否过分过仰赖进口,差不多质量的产品,宁愿花外汇进口,就是不愿用国产的?自力更生的观念是否被抛到九霄云外?引进与消化、创新的关系处理得怎样?技术攻关的坚韧不拔精神如何?为什么我们能生产2亿多吨粗钢,却要长期大量进口各种特种钢材?为什么人家几十年前就造出而我们至今还造不出大型客机?为什么那么多的建筑自己拿不出象样的设计而要请外国人来……?   今天的中国,已不是50年前的中国,也不是20年前的中国。我们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物质、技术和财力基础,只要再有自力自强的精神,拿出当年研制“两弹一星”和前不久“神舟飞船”上天的劲头,相信很多难题都可以攻克。人们希望今后不要老听到诸如“人家只愿意卖给我们设备,不愿意提供技术”、“某某国家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某某组织没有批准对华技术转让条款”、“某某国家在技术上对我们留一手”等怨天尤人的话。人家有,你没有,人家当然要拿你一把,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再说,抱怨又有什么用呢?   中国是个大国,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过多的对外依赖,现代化的基础是不牢靠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也是不牢靠的。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要让日本人、美国人在中国人面前少“牛”一点,关键还是靠我们中国人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千家通行证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千家智客微信号
千家智客微信
玩物说商城
玩物说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