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拉西扯,回避主题,这是午马的真本事。直言谈一点“技术分析”,必然露馅,这也是午马的真本事。所以午马的路只有一条:东拉西扯。
我在主题最后部分问过“午马、BBQ2010”:
4)对电网地电位存在的广泛性,和对监控系统的潜在威胁,你们一概否认的依据是什么?
是对地电位的低级错误认识。
“午马、BBQ2010”对地点位的理解,有一个共同点:是感应雷在导线上的雷电感应电动势,接地后“地电位被抬高”的地电位;午马曾有一个“经典分析”:视频线摄像机端不接地,主机端接地,电缆主机端是大地零电位,而摄像机端电缆是“高电位”,两端都安装一个限压接地防雷器,就会钳位到等电位。这就是BBQ2010说的“等电位隔离器”——实际是限压防雷器,例如用TVS管限压;
这里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1) 把地电位理解成取决于感应电动势,如果没有雷电感应,也就没有“地电位问题”了。这是和传统地电位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解,这是午马的“创新”概念。——这也就是“先有雷,还是他们先有地电位的问题”思路根源——这就是传统概念之外的“午马电位”。
2) 影响监控系统的地电位主要有两类:雷电地电位和电网地电位。
雷电地电位——是指落地雷(包括避雷针接闪),在落地点周围形成地电位扩散区,又称跨步电压区;
电网地电位——是指电网运行或电力设备故障引起电网不平衡,电网相关接地点电位变化或突变,也有一个电位扩散区或电位传导。
监控系统的接地点或防雷器接地点,如果处在这两类“电位扩散区”内,接地点电位就不是大地零电位了,而是某一个数值的“地电位”。这就是传统的地电位概念,它与线缆接收的“雷电感应电动势”,毫无关系。——雷电地电位比较好理解,关于电网地电位,后面我还要给大家介绍一篇好文章作为帮助理解的参考;
以视频电缆AB为例,A、B两端各接一个TVS管限压放电管,设计保护原理是:无雷电感应时,TVS管对地开路,有雷电感应电动势时,TVS管导通放电,“把雷电流泄放到大地”。假定TVS管限压值是±15V。
1) 雷电感应电动势等效在AB之间,属于交变电压。当雷电感应脉冲到来时,两端的TVS管限压箝位导通,构成放电回路。午马分析结论是:两端被箝位限压到“等电位”,都是15V。对么??实际上,一端对地电压是“+15V”,另一端对地电压必然是“-15V”,电缆两端的电压差(午马电位)是±15V,差值为30V。这就是“午马、BBQ2010”的“等电位隔离器”本质。是高级错误还是低级错误呢?——五码并没具体指出TVS的限压值是多大,我例举这个±15V并没有数值大小上限制,高低线压制的分析是都一样的。午马就能抓住这点,“说我使用是15V的TVS管限压,貌似你睁着眼睛了吧,说瞎话了吧.”——制造一个瞎话,回避核心问题:那具体限压值是多少,两端就能被箝位限压到统计性“等电位”,而不是反极性“电位”?我敢预言:午马回答不了,还是回避实质技术问题探讨,还是要东拉西扯。
2) 当A、B两端电网地电位差大于“±15V”时,两端的TVS管限压箝位导通,构成放电回路。电网地电位的持续时间远远大于雷电感应脉冲,持续的大电流放电,如上面数据:100V/10Ω=10A,功率为:P=100V*10A=1000W,可以瞬间烧毁TVS管,在TVS管烧毁前,75欧姆电阻和相关IC电路,也难逃厄运。
这就是我一再告诫安防人:多点接地是安防系统重大安全隐患。
专业防雷,忽视地电位的存在,主张监控系统多点接地防雷;
“午马、BBQ2010”,为专业防雷鸣不平,也一再回避“地电位的客观存在”。
“午马、BBQ2010”在论坛讨论中,故意回避主题,扭转方向,把讨论转向枝节问题的争论,甚至不断挑起人身攻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