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入世贸组织,在给中国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将来要直接 面对国际承包商的竞争,国内建筑市场以及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将会愈发激烈。
管理信息化是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我国建筑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应该作为提升建筑行业竞争力的重点,这也是国外优秀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总结。
建筑业具有土地垄断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点,建设工程产品的生产具有单件性、流动性、地域性、周期长和生产方式多样性、不均衡性,以及受外部约束多等特点。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建筑产品的精益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建筑企业对建设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建筑行业运行的良好与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时均采用了“狭义建筑业”的概念,而在行业管理中均采用了“广义建筑业”的概念。“广义建筑业”涵盖了建筑产品以及与建筑业生产活动有关的所有的服务活动,同时涉及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容,在WTO中《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包含了建筑服务贸易的内容。
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履行WTO承诺,逐渐消除外资建筑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壁垒,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同时各种内外部因素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尤其对国有建筑企业造成的冲击更为严重。如何面对问题,灵活应变,寻找解决办法,是我国建筑企业不能不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金融危机对建筑行业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建筑行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不论是从实体经济还是金融经济来看都不容乐观,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一路下跌,房地产行业不再有前几年的繁荣,建筑业可以说为房地产业的上游产业。
房地产开发与房屋购买大部分都是依靠银行贷款,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银行开始有意识更加谨慎地发放贷款,造成了多数房产开发商资金紧缺,原本计划的新工程不得不放弃,所以很多新房没有办法开工,建筑业自然也跟着过冬。
再者,由于房价下跌,无论建筑材料,建筑施工行业都有不同规模的利润收缩。
二、发展趋势预测
建筑前景分析
自2001年以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新一轮的景气周期。
(1)出口减少,内需拉动
事实上,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是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认识到过分依赖出口的危险性。自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连续4年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来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实际上,大型基础设施是通过投资拉动内需的绝好渠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高速公路建设,而把铁路排除在外。我们认为,本次由"次贷危机"所启动的内需需求,铁路将是大规模投入的领域。
(2)地方政府换届的投资加速效应
2008年3月,我国各地政府主要领导换届完成。从目前的考核机制主要偏重于经济智能的角度来看,本届各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再所难免。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土地等资源,且能调动国有银行的投资,为上项目和搞建设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一届新班子上台,即会出现一次投资增长高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换届的3个年份(1993、1998和2003)均为全社会投资和国有投资增长高峰年。
从全社会投资看,1989-1993年间,换届前4年投资平均增速为15.9%,换届的1993年猛增为55.4%。1994-1998年间,前4年投资平均增速与1998年平均增速相近,主要原因一是1993年过高的投资增速使1994年延续了较高的投资增长,从而提高了1994-1997年间的平均增速;二是尽管1998年下半年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但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投资增速放慢。即使如此,如果去掉1994年,1998年换届年的投资增速仍高于1995-1997年的投资平均增速。1999-2003年间,前4年投资增长平均为13.3%,而2003年达到29.1%。换届年投资高速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
再次考察国有投资增长,这一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3个换届年(1993、1998和2003)前4年,国有投资平均增速分别为22.4%(1989-1992)、33.6%(1995-1997)和11.3%(1999-2002),而紧随其后的3个换届年的投资增速分别达到42.1%(1993)、63.1%(1998)和30.2%(2003),分别比换届之前的平均水平高出21.7、51.8和18.9个百分点。
(3)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等其他因素
从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史看,存在一个"S"形发展规律:城市化率达到30%以前,城市化进程较缓慢;超过30%而未达60%的时期,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城市化率超过60%,城市化进程又会慢下来,进入平稳推进期。
我国城镇化率1995年以前在30%以下,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升约0.65个百分点;1996年达到30%后,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升1.25个百分点左右。2007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45%,处于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阶段。
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中科院2005年发布《科学发展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计算了中国城市化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
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所需的社会总成本将达15-16万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支付约3000-3500亿元。
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房屋建设规模也呈稳定增长的态势。
全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2002年底共计为388亿平方米,其中城市131.8亿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为519亿平方米,其中城市171亿平方米;估算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达686亿平方米,其中城市为261亿平方米。
2007年第三季度,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7.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8.3%,其中,商品房施工2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2.41%。
随着我国对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国家通过采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方式来调控房地产市场,我们认为,未来的建筑建筑市场仍会保持平稳增加,这对基建类的企业来说,将是一个较好的机会。
以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与城市化问题密切结合在一起。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居住,直接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人口的减少,建设部提出了"大农村"的设想,直接推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