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论坛_弱电智能化技术与工程讨论(建筑智能,家居智能,人工智能)

物联网技术
收藏本版 (14) |订阅

物联网技术 今日: 3918 |主题: 1020|排名: 15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机器人的未来很美,但它并非智能制造的标志...

[复制链接]
iot10086cn 发布于: 2015-7-4 20:03 92 次浏览 0 位用户参与讨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当前,中国不少地区提出“机器换人”战略,以应对劳工短缺问题。加上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大成者,如果工厂里装配大量机器人,似乎就成为了智慧工厂的名片。一时间,中国机器人市场火热。


  那么,中国制造企业是否买账?实际上,不同企业心里都有不同的账本。

  上机器人生产线各有利弊

  机器人生产线是制造行业转型的方向之一,这点毋庸置疑。对于中国的制造企业而言,是否上机器人?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诠释。

  徐工集团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现在,徐工正在改造其生产基地,第一是焊接线上将工人全部替换为焊接机器人,第二是实现机床的联网,将原来由工人操作的输入工艺参数、调配生产的环节省掉,直接由机床联网实现参数调整、排产和质量检测全自动化,第三是通过MES与供应链系统的结合,提升配送能力。

  徐工信息智慧制造发展部总监助理许健全列举了机器人可以给徐工带来的好处:焊接机器人响应时间短,动作迅速,焊接速度在60~120cm/分钟,这个速度是远高于手工焊接40~60cm/分钟;性能稳定,可以做到10年无故障;一台机器人可以替代2到4名产业工人等等。他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面临着向高端转变,承接国际先进制造、参与国际分工的巨大挑战,“机器换人”已是大势所趋。机器人代替人工有利也有弊,但总体而言肯定是利大于弊。

  在另一面,同样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领先企业,三一重工对机器人的替代持谨慎态度。三一重工流程信息化部副部长周志军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三一重工在焊接线上采用了焊接机器人,但是在总装线上,由于零部件多、工艺比较复杂,零件由客户定制的比较多,不规则,又是小批量生产,不太适合用机器人生产和组装。他透露,和汽车厂相比,三一重工一个车型每个月的生产量大概是几十到几百台,批量比较小。

  用机器替代人的好处是节省人力。周志军坦言,工作量不饱和、产业工人的流动对三一重工确实有些影响,三一重工也考虑过机器换人,至于到现在并没有大范围实施,也是出于投入产出比的顾虑。

  同时,周志军也指出,与三一重工同类型的企业徐工集团,目前应用的机器人也主要在焊接环节上。

  机器人工厂并非智能制造标志

  企业改造旧生产线,上机器人,是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提升的一个表现,那么,机器人生产线是否就是企业或工厂实现智能制造的标志?并不尽然。

  元工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丁德宇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机器人生产线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技术手段,也被看成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不是唯一的标志或里程碑。实施智能制造,企业可从智能化产品、大规模定制、服务转型和智慧工厂等方面着手,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突破点。

  另外,丁德宇还表示,智慧工厂的内容也不仅仅包括机器人生产线,还包括“全面掌控,精准执行”的CPS(信息物理系统)和“科学指挥”的MES。CPS强调的是人机物融合联网和统一指挥,MES强调的是从制造执行(也就工业4.0的纵向整合)、供应链(也就是工业4.0的横向整合)和设计工艺(也就是工业4.0的设计整合)三个维度的管理提升。

  浙江三花CIO叶根平向《中国电子报》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在一些制造现场和工序环节通过引入机器人来替换传统设备或人工操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最关键的因素不是硬件方面的升级换代,而应该是软件也就是经营管理方面的提升和优化。因为机器人的广泛应用需要企业已经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工艺和工装规范化、设备自动化,这些很多都属于软的管理方面的提升。对于很多传统制造业来说,目前机器人并不能替代人工,或者说替代人工的比例很小。

  而目前,浙江三花的情况是机器人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的数量和范围都有限,“三花有一个务实的传统,并不会跟风去上机器人项目。”叶根平说。

  丁德宇就指出,借助智能制造理念和方法,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本身就是智能制造的最有效方式,是正确的智能制造路径。

  机器人应用分具体情况

  一条机器人生产线的造价有些高达上亿元,这对于中国的制造工厂是笔不小的费用,尤其是近年来制造业出口受阻、利润率仍在下降的环境下,拿大笔钱出来投资生产线的改造,困难挺大。

  一步到位机器人并不现实,需要分清情况、分步实行。丁德宇表示,随着产量的提升和对质量的严格追求,企业需要逐步把人工劳作改进成自动化的方式。自动化改进,首先选择产能和质量的瓶颈环节,不一定一步到位机器人,可以考虑成本更低的其它工业自动化手段。对于从成本效益角度“不宜”或技术角度“难宜”进行自动化改进的环节,可以考虑通过防呆防错减少差错提升质量,通过工具提升提高人工劳作的生产效率。

  北京自动化研究所首席专家蒋明炜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首先要使用机器人的地方是那些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生产安全问题突出、生产效率低的工种,例如铆焊、铸锻、**生产、危险品生产、频繁的重物搬运、批量装配等工种需要优先使用机器人。用或不用机器人,一定要进行投资效益分析。

  蒋明炜就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20多年前一个863/CIMS示范企业盲目追求制造自动化,向银行贷款大笔资金,背上沉重的负债,企业从此一蹶不振,这是一个沉重痛的教训。

  而且现在的机器人,也并不等于具有人工智能。蒋明炜还指出,一般的工业机器人只能死板地按照人给它规定的程序工作,不管外界条件有何变化,自己都不能对程序也就是对所做的工作做相应的调整。如果要改变机器人所做的工作,还必须由人对程序作相应的改变。而能编程、能操作工业机器人的高级技术工人并不多,企业上了机器人,还得培养这种类型的工人,无疑又是另一项支出。

  企业若想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蒋明炜给出的建议是,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效益为先”的原则进行长远规划,抓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这条主线,也需要进行投资效益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千家通行证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千家智客微信号
千家智客微信
玩物说商城
玩物说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