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中国安防市场“特”在哪里<br/><br/></strong> 中国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在有些市场上,竞争已十分激烈,而有的市场,竞争才刚刚开始;有的地区市场已硝烟弥漫,而有些地区,市场却异常平静。这种差异性在安防行业更为突出。<br/><br/> 首先我们从市场划分标准来看,其它行业(比如家电)往往都把各省会城市划分为一级市场,但在安防行业,习惯的划分标准是,一级市场只有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四个城市;二级市场分别为天津、武汉、成都、沈阳等发达城市;包括部分省会城市在内的中等发达城市,往往被列为三级市场。一方面,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的安防市场竞争已十分激烈,但中西部地区却刚开始起步。盈动国际资讯曾就中西部八省区市场现状作过一次问卷式的市场调查,令我们惊诧的是,有些被调查者至今不知道国内还有安防这样一个行业。多数地级市只有3-5家安全器材代理经销商或工程商,有些甚至还是空白。而在这些地区,家电行业的竞争早已达到了“送货下乡”的地步。可以说,市场已基本没有空白点,这恐怕也是许多人一致看好安防行业的市场利基点。<br/><br/> 市场的差异性,使得几乎所有的安防企业都紧紧围着一级、二级市场撕杀,以期分得一杯羹,而不愿去开拓其它市场,因为这个市场还需要引导。其中有经济原因,也有观念原因,可以说这个市场还是一片“荒地”,开垦起来代价比较高。而且,消费引导的使命不是靠着一两家企业就能完成的。还有,市场开拓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拓荒”,谁开垦谁受益。一旦这个市场哪怕是撬开一条裂缝,其它竞争者就会蜂涌而至,这恐怕也是众多企业不愿积极行动的重要原因。对于市场竞争来说,我播种,大家收获的事谁也不愿干。因此,只有大家携起手来,一起把蛋糕做大,才是最明智的选择。<br/><br/> 我国目前有注册的各类安防企业约6000多家,全国安防业年产值不超过300亿元人民币,与我国的消防业规模不相上下(企业近3000家,年产值200多亿元人民币),而就应用领域和范围而言,安防业的规模似乎应远远大于消防业。<br/><br/> 按区域市场来分析,北京市安防市场容量1996年为5亿元(器材+工程),1997年6.25亿元(器材2.25亿元,工程4.0亿元),1998年由于大力推行金融网建设激增至13.6亿元(器材3.6亿元,工程10亿元),1999年9.2亿元(器材4.2亿元,工程5.0亿元)。<br/>上海目前安防市场量(器材+工程)约为8-10亿元人民币,跟北京市不相上下。<br/><br/> 数字表明,即便是在我国市场已基本成熟的北京和上海,安防产品的市场增长仍然十分诱人,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br/><br/>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安防产业就会获得发展。而上海、深圳、广州、北京人均GDP都已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所以这四个城市的安防市场相对发展较迅速,从这四个城市安防市场的成长过程可以断定,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现在的二级市场甚至三级市场终将会慢慢崛起。<br/><br/> 而目前安防产品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还“相距甚远”。一些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包括富裕阶层)仍然恪守着装一扇防盗门不如养一条大狼狗的传统观念。专家预测,安防产品大面积进入农村市场,恐怕要等到十五年以后,尽管还十分遥远,但毕竟让人看到了曙光。<br/><br/> 安防业是与住宅业关联性极强的行业。联合国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NP为200-300美元时,住宅产业刚刚起步;人均GNP达到600-800美元时,住宅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均GNP达到1300美元时,住宅产业进入稳定高速发展时期;人均GNP达到8000-10000美元时,住宅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br/> 现阶段,我国人均GNP为800美元,住宅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上海市每年新建住宅小区1200-1500万平方米,广州市房地产业年产值达400多亿元。今后5年,我国住宅智能化市场每年约有20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而再过十年,全国住宅建设将全面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到那时,一幢非智能住宅将会无人问津。<br/><br/> 此外,中国安防市场还有一个“特”的地方,同样是安防主力的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的安防企业,市场观念却有较大的差异性。上海人对进口品牌历来比较崇尚,不仅专业的人喜好进口品牌,不专业的人更是如此。因此,上海安防市场始终以进口品牌为主。此外,上海的安防市场还有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上海及其辐射的华东地区自成一个较为封闭的市场体系,有许多上海经销商、生产制造商都没有野心去拓展华东以外的市场,小富即安。因此,上海的安防企业对上海以外的安防展会往往反应不积极。<br/><br/> 与上海相反,深圳的安防企业由于深圳地盘较小,市场局限性较强,再加上深圳人市场意识强,因此,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精神,各地的安防展会,唱主角的总是深圳企业。同时,深圳又是国内开放最早的城市,也是国外安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首冲”之际,国外著名的安防品牌,其中国总代理大都在深圳,云集了全国70%的一级代理商。<br/><br/> 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和华南最大城市,尽管近年安防业发展也十分迅猛,但总的来说,规模远不如深圳。<br/><p align="left"> 北京的安防企业,占尽天时地利,与上海市场有着相近之处,但北京人对洋货的热情显然没有上海人高,再加上北京的科研优势,所以北京本地的安防企业市场做得比较扎实。<br/><br/> 据统计,近年安防市场每年新加入的公司约有15%左右。新加入的公司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行外人士,这部分人大都有雄厚的资金,通过投石问路、考察论证之后,即招兵买马,强势进入,这部分人往往出手不凡,来势凶猛,有较强的杀伤力;第二种就是“分家”分出来的业内人士。中国人普遍存在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心理,“分家”现象在安防行业更为突出。效益好的企业,容易分家,公司内野心较大的人,一看到丰厚的利润,为利益所驱动,往往有可能另起炉灶(有些还有可能带走客户资源)。效益差的企业,也容易分家,生意难做时,往往怨声载道,意见分岐,最后造成分道扬镳,各起炉灶.这恐怕也是国内安防业至今出不了“大个”企业的主要原因之一。<br/> 新公司的大量加入,使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薄,可谓“针上削铁”。<br/></p><p align="left"> 透过表层我们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香港注册的公司,实际做的主要还是国内市场,这足以说明内地市场的活力和潜力。<br/><br/> 一些在国外并不太知名的品牌,一进入中国市场,便摇身一变成了“国外知名品牌”。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这一行业人们对洋品牌仍过于推崇,仍存在“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安防消费市场仍处于一个极不成熟的阶段。<br/><br/> 近年,国内安防企业多品牌战略较为普遍,一个公司多家注册;一种产品,多品牌注册现象极为常见。这可能与安防客户“喜新厌旧”的购买心理有关。同时,也说明这个行业人们对新品牌、新产品特别关注。<br/><br/> 目前,国内安防行业尚没有“领头羊”企业,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不同企业,产品相差无几,没有明显优势,这反映出我国安防产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只有产品的不可替代或不完全替代性的存在,才能增加行业垄断因素,从而创造出“巨人”企业。<br/><br/> 近年,国内安防市场还“演变”出一种特殊现象,一方面,专业厂商出于安装、维护的实际需要,开始有了自己的工程公司;过去的专业经销商,开始兼做起了工程;一些有实力和渠道的经销商,凭借自己的市场开拓和渠道优势,干脆摆脱厂商,注册了自己的品牌,通过OEM或干脆建起了自己的工厂,摇身一变,成为集成商。行业协作与分工越来越不明确,渐渐分不出你我。<br/><br/> 除此之外,中国安防市场还有一种特殊现象,那就是政府公关和关系营销的成份特别重,这恐怕也是许多人想进入这一行业而又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br/><br/> 中国安防市场的种种特殊性,注定中国安防市场还要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漫长的过程。<b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