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服务器四大供货商的发展策略分析
类型:宽带接入市场 发布时间:2004年1月8日17:27
--------------------------------------------------------------------------------
在全球经济景气复苏缓慢的影响之下,企业对于IT支出仍显保守,从而影响到服务器市场采购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服务器产品的毛利相对于PC产品高,因此虽然近两年全球服务器市场销售量仅呈小幅度成长,但仍吸引许多业者积极投入,导致全球服务器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全球服务器市场主要是由前四大供货商-IBM、HP、Sun及Dell所宰制,其销售值的占有率便已接近全球市场的八成,因此其发展动向对于全球服务器市场影响甚巨。
以下将针对全球服务器市场之四大供货商的发展策略,诸如:生产面、产品面、销售面及策略联盟等方面来进行探讨及分析。
1.生产策略
前四大供货商的组装据点主要位于三个地区,分别为生产中、高阶产品为主之北美地区(以美国为中心),生产中、低阶产品为主之欧洲地区(以英国为中心),及生产低阶产品为主之亚太地区(以中国大陆为中心)。前四大供货商在组装据点的选择上之所以具有共通性的区域特色,主要原因在于这四家供货商皆为美系的企业,研发人力皆以美国为主要集中地,因此中、高阶产品便以美国为生产中心;在欧洲地区的据点除了在利用当地的研发人力外,亦包含接近市场的考虑;而亚太地区的据点则主要是利用中国大陆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以生产价格竞争相对激烈的低级服务器。而在低阶产品的占有率愈来愈高的情形之下,中国大陆也将持续发挥其世界工厂的角色,吸引主要供货商前往设立组装厂。
前四大供货商为降低自行生产成本,以将资源用到更具效益的地方,因此纷纷提高委外生产的比重,尤其是较为低阶的产品,委外的比例更高。例如IBM已将美国北卡罗莱纳州(North Carolina)的 Raleigh厂、苏格兰的Greenock厂与墨西哥的Guadalajara厂卖给专业代工(EMS)大厂Samina-SCI,并在2005年为止的未来三年将订单下给Samina-SCI,由其负责产品的生产;HP的法国厂也已委由Samina-SCI代为生产,在亚太区则是委由英业达代工,而为了发挥集中生产的优点,HP也将关闭位于加州的Roseville厂,而将其产品移至德州Houston生产;Sun的部分则是大部分委由神达代工生产;前四大供货商之中只有Dell仍紧握最终组装权,以其优异的全球运筹体系,来获致最佳的效益。
2.产品策略
(1)产品架构
IBM以Power PC/UNIX与Wintel架构的产品并存;HP逐渐放弃PA-RISC、Alpha/UNIX而转向Wintel的架构靠拢,并在2002年时推出Intel Itanium II-based服务器产品;Sun则是放弃独尊单一产品架构的原则,推出x86/Linux架构的LX50;Dell一向以Wintel的产品为主,不过在2002年年底的时候也曾放出有意采用AMD 64位的CPU(Opteron)的消息。
(2)产品外观
由于blade server具有集中度高、易于管理、总持有成本低的优势,且具备在不汰换整个系统的情形之下,随着企业的需求增加而逐步增加(capacity on demand)的特性,因此吸引主要供货商纷纷投入此类产品的发展。其中HP是较早投入同时也是最积极发展的业者,其所提供的产品线亦最为完整,从强调high density的产品至单一刀锋上可支持4 way的high performance产品皆有着墨,企图囊括低阶至高阶(如database、technical computing)的市场。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其它主要供货商也纷纷加入战局,Dell在2002年11月推出PowerEdge 1655MC、IBM在2002年12月推出BladeCenter、Sun也在2003年年初推出其UltraSPARC为核心的B100S。
(3)Utility Computing
除了硬件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之外,主要大厂也不约而同朝向软件及硬件整合服务的提供,以达成供货商与顾客双赢的目的,其中Utility Computing为主要供货商未来所极欲达成的目标。
所谓的Utility Computing是指以兼顾实时性与全盘性的方式掌握复杂的数据中心,并提供一个虚拟、可变动且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建置富有弹性的基础架构,依照客户的使用量来计算并收取费用的方式,提供企业一个有如水、电等公共事业般稳定且随时可用的运算能力(computing power)、频宽、各项应用软件乃至于储存空间等各项计算机功能与服务的基础设施。客户本身并不用另外再建置一套昂贵的大型主机来满足其本身的需求,因此可以降低其客户之资本支出及总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对于那些因其市场需求不稳定,而造成其对于计算机资源的需求忽高忽低的企业,将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IBM继2002年下半年宣布将投资100亿美元于on-demand services的计划之后,又于近期宣布将在全球各地建置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 hosting center,以其p系列和x系列的服务器产品,运用网格运算(grid computing)的技术,串连全球服务器系统来充分利用企业本身待机或闲置的服务器资源,提供其客户随选运算(computing on demand)的服务。此外,HP和Sun亦分别在其utility data center(UDC)和N1的架构中提出类似概念的服务。而Dell主要是以硬件产品的提供为主,因此尚未提出此类的解决方案,不过,Dell在近期以Linux cluster的产品进入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的市场,除了显示其能够提供较为高阶、运算能力够强的解决方案之外,亦为其未来进军Utility Computing的领域埋下伏笔。
3.销售策略
向来避免打价格战的IBM,为因应企业IT支出的紧缩,及对手的低价竞争,也开始以降价的方式因应。HP于2002年11月起由直销与经销并重,改为采取「Partner One」策略,向客户直销Intel-based的服务器。不过,HP对于较为高阶且仰赖售后维修服务较深的UNIX服务器,则仍走传统的经销通路;Sun除了巩固其传统销售重心-北美地区外,亦加强对成长较快的亚太及拉丁美洲等地的销售。此外,也将销售人力由其过去所擅长但近期表现不佳的电信及金融服务业移转至传统Fortune 500大企业;Dell持续发挥其直销的优势,并加强对中小企业市场的销售。
4.策略联盟
IBM于2002年7月30日以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HP在2001年急欲购并的Pricewaterhouse Coopers顾问公司,显示IBM持续朝向从硬件生产厂商转型服务供货商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此举不仅使得IBM获得广泛的咨询技能,同时也拉开与HP、Sun、Dell等其它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差距。HP在2002年5月正式和Compaq完成合并的计划,企图藉由合并Compaq来扩大其在以服务为主的解决方案及企业服务市场的版图与影响力,以挑战IBM计算机产业龙头的地位。Sun购并专精于storage virtualization 的Pirus Networks及专精于server virtualization的Terraspring,以加强其N1计划的服务能力,此外也购并Afara Websystems以发展multicore的技术。Dell则是购并专精于金融服务业之应用软件供货商Plural,以加强对于该领域的服务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