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ger11在2010-8-11 20:08:00的发言:
终于明白了。严重感谢cjw318的回复。
总结一下:
1、常闭探头,串电阻。
EOLR在探测器中:防剪防短。(剪时,电压比较器的输入电压为12V,短时输入电压为0V,均会报警);
EOLR在主机中:防剪不防短。(剪时,电压比较器的输入电压为12V,短时还是正常电压)。
2、常开探头,并电阻。
EOLR在探测器中:防剪防短。(剪时,电压比较器的输入电压为12V,短时输入电压为0V,均会报警);
EOLR在主机中:防短不防剪。(剪时是正常电压,短时电压比较器的输入电压为0V,报警)。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请教一下:
监控回路和EOL回路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区分?
平时我们当报警输入的的回路是不是就是监控回路?但报警输入的回路也可能会有EOLR电阻?
有点搞不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11 20:08:34编辑过]
一般报警回路分为两种(报警主机内编程可选):常开回路和常闭回路。
那么,当探测器接上报警主机时,报警主机只能接收到两种信号,要么是闭合回路,要么是开路。
问题就来了,假如线路故障导致开路,当报警回路是常开时,则永远无法检测到报警信号,状态均为正常。
当报警回路是常闭时,则永远处于报警状态。
也就是说,一旦线路发生故障,报警系统即失效,而且只凭借报警主机的程序是无法检测到问题出在哪里的。
于是就出现了线尾接2.2K电阻的 EOL回路模式。
接线尾电阻的目的在于:
报警主机检测报警的原理在于检测回路中端子的电压大小,来确定回路是否正常。
在线路上额定附加一个2.2K的电阻,相当于人为地在线路中增加了一个固定阻值的负载,再加上线路阻值(与2.2K的电阻比起来,基本忽略不计,但线尾电阻又不能太大,以免电压降到无法检测,这也是确定为2.2K的道理),从而确保了在线路正常的情况下,回路中的电压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当报警时,回路电压平衡被打破,即可确定为报警状态。
EOL线尾电阻模式即可与常开型报警探测器联接,也可以常闭报警探测器连接。
图片点击可查看
那为什么可以检测线路状态呢?
我们假设报警端子输出电压为2V,
假设接线尾电阻时,正常电压在1.0~1.5V。
当线路短路时,报警回路直接接地,电压为0.
当线路断开时,报警回路断开,电压为2V。
因此,可检测是线路故障还是正常报警。
EOL:线尾电阻(End Of Line )
顾名思义,即安装在信号线末端的电阻。
以报警主机为始,末端即为探测器的一端。
一个回路只需接一个线尾电阻。
以上内容仅供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12 14:40:5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