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警系统信号的传输就是把探测器中的探测信号送到控制器去进行处理、判别,确认“有”“无”入侵行为。探测电信号的传输通常有两种方法: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
2.4.1 有线传输
有线传输是将探测器的信号通过导线传送给控制器。根据控制器与探测器之间采用并行传输还是串行传输的方式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线制。所谓线制是指探测器和控制器之间的传输线的线数。一般有多线制、总线制和混合式三种方式。
1.多线制
所谓多线制是指每个入侵探测器与控制器之间都有独立的信号回路,探测器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所有探测信号对于控制器是并行输入的。这种方法又称点对点连接。
多线制又分为n+4线制与n+1线制两种,n为n个探测器中每个探测器都要独立设置的一条线,共n条;而4或1是指探测器的公用线。n+4线制如图2-18所示。
图2-18 n+4线制连接示意图
图中4线分别为V、T、S、G,其中V为电源线(24V),T为自诊断线,S为信号线,G为地线。ST1~STn分别为各探测器的选通线。n+1线制的方式无V、T、S线,Sti线则承担供电、选通、信号和自检功能。
多线制的优点是探测器的电路比较简单,但缺点是线多,配管直径大,穿线复杂,线路故障不好查找。显然这种多线制方式只适用于小型报警系统。
2.总线制
总线制是指采用两条至四条导线构成总线回路,所有的探测器都并接在总线上,每只探测器都有自己的独立地址码,入侵报警控制器采用串行通讯的方式按不同的地址信号访问每只探测器。总线制用线量少,设计施工方便,因此被广泛使用。
图2-19 四总线连接示意图
图2-19为四总线连接方式。P线给出探测器的电源、地址编码信号;T为自检信号线,以判断探测部位或传输线是否有故障;S线为信号线,S线上的信号对探测部位而言是分时的;G线为公共地线。
二总线制则只保留了P、G两条线,其中P线完成供电、选址、自检、获取信息等功能。
3.混合式
有些入侵探测器的传感器结构很简单,如开关式入侵探测器,如果采用总线制则会使探测器的电路变得复杂起来,势必增加成本。但多线制又使控制器与各探测器之间的连线太多,不利于设计与施工。混合式则是将两种线制方式相结合的一种方法。一般在某一防范范围内(如某个房间)设一通讯模块(或称为扩展模块),在该范围内的所有探测器与模块之间采用多线制连接,而模块与控制器之间则采用总线制连接。由于房间内各探测器到模块路径较短,探测器数量又有限,故多线制可行,由模块到报警器路径较长,采用总线制合适,将各探测器的状态经通讯模块传给控制器。图2-20为混合式示意图。
图2-20 混合式示意图
2.4.2 无线传输
无线传输是探测器输出的探测信号经过调制,用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向空间发送,由报警中心的控制器所接收。而控制中心将接收信号处理后发出报警信号和判断出报警部位。
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分配给入侵防范报警系统的无线电频率为:
36.050MHz~36.725MHz
在无线传输方式下,前端入侵探测器发出的报警信号的声音和图像复核信号也可以用无线方法传输,首先在对应入侵探测器的前端位置将采集到的声音与图像符合信号变频,把各路信号分别调制在不同的频道上,然后在控制中心将高频信号解调,还原出相应的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并经多路选择开关选择需要的声音和图像信号或通过相关设备自动选择报警区域的声音和图像信号,进行监控或记录。
在采用前述的总线制或混合式(总线与多线相结合)有线传输报警信号的方式时,如果在终端(控制中心)的报警控制器上没有一一对应前端各探测器的解码输出时,应对控制器再加接一个能将前端各探测器解码并一一对应输出的装置,通常称为“报警驱动模块”,否则无法与视频矩阵主机进行报警联动,这在组成系统时应加以注意。如果有些报警控制器有与矩阵切换主机通信的接口,并有相同的通信协议,意味着通过通信接口的连接,可将前端报警探测器一一对应送入矩阵切换主机,也可以进行报警联动,这时就不必加装“报警驱动模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