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提出至今,MSTP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第一代MSTP出现在2000年前,主要是采用ML-PPP来进行数据封装,提供的物理接口主要是FE和POS;第二代MSTP出现于2001年和2002年之间,标准趋于统一,出现了PPP/LAPS/GFP等多种以太网帧/ATM信元 over SDH映射方式以及连续级联和虚级联方式,增加了二层交换的功能,支持了丰富的接口,包含POS、FE、GE、ATM155/622M等;第三代MSTP称为 Dynamic MSTP阶段,出现在2002~2003年,主要是在骨干环路上融入RPR技术以支持数据业务,用户接口方面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第四代MSTP成为Intelligent MSTP阶段,将在2004年后出现,那时可以达到真正的ASON,实现VC-4/3/12-NC/V电路的自动路由配置、网络拓扑发现、自动邻居发现、电路租赁、带宽分配等智能化的城域传输业务。 目前MSTP主要处于第二代,部分厂家提供支持RPR功能支持数据业务的第三代产品。 中国通信标准协会于2002年发布了关于MSTP的行业标准,《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的技术要求》,编号:YD/T 1238-2002。同时,中国通信标准协会还制订了《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的测试方法》,以便在对厂家设备的入网验证,为多厂家互通性测试方面提供一个行业标准。 MSTP在支持TDM业务方面和传统SDH是一样的,目前可以支持点到点透传、多点汇聚、环路带宽共享。 对于点到点透传,MSTP支持VC12、VC3、VC4级别带宽配置,GE采用VC3/VC4映射,FE采用VC3/VC12映射,同时还对GE/FE提供流量控制。这种方式主要面向企业专线互联。 对于多点汇聚,中心节点内置二层交换功能,支持IEEE802.1Q/1P、IEEE802.1d、IEEE802.3x、MAC地址学习功能等,支持VC12、VC3、VC4级别带宽配置,主要应用在Internet接入或企业专线接入。 对于环路带宽共享,链路容量调整机制(LCAS:Link Capacity Adjustment Scheme)支持VC12、VC3、VC4级别带宽动态配置,并在二层交换中支持FSTP、802.1Q/1P。可以提供给普通用户进行Internet访问,具有充分利用带宽资源和数据业务保护功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 14:56: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