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游踪 ⑶ 一堂共济(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武侯祠二门 两碑看罢,就该进二门了。在院落青石行道尽头是大约以十来度向上倾斜的青石斜坡,上行几步,又到一座三开间的门楼,这就是二门。门楼廊檐横梁上悬着“明良千古”的匾额于二门之上,不过这个“明”字,看着有点不对头,它左面不是“日”,而是“目”。这有两种说法来解释,因为题匾者为请代人吴英,有人把它与清初文字狱相联系,避用“明”字(封建时代避讳字,都是在原字笔划上或加或减一笔),免去无妄之灾;另一种强调之所以用“目”旁,说“明君”之“明”,重在擦亮眼睛,才能识人、识势。你能不能判断那种说法对?“明良千古”匾,取“君明臣良,千古垂范”之意,它告诉人们,进这个门,就到了刘备君臣合祀的殿堂。廊檐下挂着四盏大红宫灯,二门的门楣两边,是两副楹联。 一联曰:“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此联可看作是“汉昭烈庙”内容提纲挈领式的提示,表明此庙是刘备祖孙、关羽和张飞父子、刘关张兄弟、刘备与其文臣武将君臣合祀之场所。他们风云聚会在一起,经历转战大半个中国,终于艰难立国,共同辅佐刘氏汉家江山,维护人伦纲常,一代一代为存亡而斗争,都是为了争取正统(蜀汉自视为汉王朝的延续),如今留下一堂合祀的庙宇,供千秋后代的人们来瞻仰。 一联曰:“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大意是:只有德与贤可以使人心悦诚服,真诚地三顾茅庐,刘备才求得诸葛亮安邦定国的天下大计;刘备与诸葛亮犹如鱼水的君臣关系,成为昭示后世的典范,上下一体共同享受人们的祭祀。“昭兹来许”,语出《诗·大雅·下武篇》:“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昭,明也;兹,此也;来,指后世;许,进也。此联虽为请代人题写,原物可能已经丢失,现在悬挂的是老红军魏传统将军手迹,谓之“补书”。魏老将军书法自创一体,硬峻无锋,许多游览处都有他的笔迹,就是不署名我也看得出是他先生之作。 跨进二门,又是一大院落,显然比前一进院落大,应该是武侯祠中轴线上最大的一组建筑。二门内是一排游廊,与左右两边的廊庑相连,中间是由大门延续进来的宽宽的青石行道,道旁依然是翠柏参天,青石道的尽头,与二门南北相对,就是昭烈庙的主建筑大殿,俗称刘备殿。大殿两旁的东西廊庑,就是文臣武将立身之处。刘备殿坐北朝南居上,两班文武大臣分列左右在下,殿前有龙腾祥云浮雕丹墀与青石道相接,整个建筑就像蜀汉王朝君臣聚会商议军国大计的朝堂一样。这样的构架,在我国也是独有特色的。 刘备殿,为一单檐歇山式建筑,砌于约一米高的台基上,显得高大巍峨,令人仰视。游人登上台阶,首先被殿前正中的铁鼎吸引,三支粗大的鼎脚上,铸有好像麒麟一样的兽头,凸出的鼎肚四周是游龙与云彩浮雕,圆圆的鼎口两边,各有一条龙昂首躬身爬在鼎沿,龙爪清晰可见,栩栩如生。这座做工精细的铁鼎,据称是明朝遗物,叫做“双龙抱口铁鼎”。 刘备殿檐前左右两根大立柱,上半部一边雕龙,一边雕凤,镂空鎏金,富丽堂皇。檐下高挂一匾,四个金漆大字“业绍高光”,再次强调了刘备为汉室后裔,蜀汉为三国正统的观点,赞扬刘备继承和发扬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帝业。殿中刘备戴皇冠,着龙袍,双手举朝笏环抱胸前,踞于宝座之上,面色端庄,欣然接受着人们的朝拜。我看这尊塑像,还是突出了刘玄德异于常人之处。《三国演义》称其两耳垂肩,刘备塑像两耳虽未能真正达到垂肩的程度,但确实是很大的,耳廓突出,耳垂很长,不然曹孟德怎么经常呼其为“大耳贼”呢? 刘备殿中一副楹联:“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巴蜀系汉朝始终,遗民尤在,霸图余古柏祠堂。”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又被称为“刘使君”,因为他曾被汉献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个被挟持的傀儡皇帝)任命为豫州牧(就是豫州刺史),汉代习惯称刺史为“使君”,所以曹操在许都与刘备青梅煮酒时,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就是说只有刘备和曹操才是当时天下的英雄)。这里借用曹操的话评价刘备,说他是汉朝的正统所归,从小就有王气聚集在他家那如车盖样的桑树上。这“王气钟楼桑车盖”也只是传说,无法考证,在中国,凡是创业的帝王,后人都要附会出其异于常人的祥瑞征兆。史书上说,刘备小时,他家房屋东南角有一株桑树高达五丈,远望如皇帝出巡时的车盖,于是人们说此树非凡,刘家当出贵人。秦末农民起义推翻暴秦后,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其辖地包括巴蜀在内,以此为根据地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巴蜀可以说是汉王朝开始的地方(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引述《隆中对》就是这种说法,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而蜀汉建在巴蜀,延续了汉朝正统,可以看作是汉朝最后的基业,至今遗民还在,只能感叹刘备的宏图大业剩下这古柏祠堂了。从上联的豪气干云,一下转为下联的无奈叹息,不由我不生出一丝仿佛过眼云烟似的宿命感。 与刘备殿为同一栋建筑的是其东西两侧的偏殿,分别供奉着刘备的两个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东偏殿祭祀的关羽,西偏殿祭祀的张飞。 张飞殿悬挂着“诚贯金石”的匾额,诚者,信也,这里是夸赞张飞的“诚信”能贯穿金石。相传西汉名将李广(脍炙人口的唐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那个“飞将军”),在一天夜里误以为路边蹲着一只猛虎,一箭射中,待天明看时,才是一块大石,箭头已深深没入石棱之中,这时再射,却怎么也射不进去了。后人因此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张飞是《三国》里一个可爱的人物,就如《水浒》里的李逵一样。但是李逵的“诚”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张飞的“诚”我倒没有从《三国演义》里怎么感受到,是否为正史所载,不得而知,但张飞的勇猛果敢的确是人们公认的。想当年,他长坂桥头一喝,令河水倒流,敌将胆裂,至今湖北当阳城边还立着“当阳雄风”碑碣。武侯祠的张飞塑像,也突出了他的形象特点,虽身穿莽袍,但仍戴武将头盔,双眼圆睁,大如铜铃。民间传说,关羽败走麦城被害后,张飞欲兴兵伐吴,要部下剋日赶制白袍,末将范疆、张达因无法完成而被鞭笞,心生怨愤,当夜灌醉张飞,潜入帐幕,却见张飞虽鼾声如雷,但双眼圆睁,赫得两人手握尖刀近张飞颈部时不敢下手,抖抖索索,梦中的张飞因刀风感应下意识以为是蚊蝇叮咬,伸手一拍,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张飞的“黑”也是出了名的,这塑像不单面如锅底,连袍袖下露出的半只右手,也是漆黑一团。四川阆中名特产“张飞牛肉”,就是因其外观之黑而得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