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楷体_GB2312]楼盘智能化的普及率及分析[/face]
[face=楷体_GB2312]1996年至2002年中开发的楼盘,绝大部分的都上了各智能化子系统,只有4%的楼盘没有上,但免费宽带接入系统除外。[/face]
专家点评:
在深圳几乎所有的楼盘都要上智能化系统。下面对全国的智能化市场作一个分析。
近十年来,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和发展阶段。
初始阶段(1990-1995年):我国在八十年代末,由建设部编制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实际上已开始涉及到智能建筑的理念,提出了楼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直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国际智能建筑技术引入我国后,智能建筑这一概念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尤其是1993年以后,成为我国许多城市房地产开发商销售的热点。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兴起还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迫切需要改善、提高工作和生活环境,而智能建筑正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由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智能建筑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出现,既受到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设计院所、企业厂商等的极大关注和支持,并在上海、广州、深圳和北京等相继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智能化水平的智能大厦。为了适应智能建筑发展的需要,1995年3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通信工程委员会发布了《建筑与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和设计规范》。1995年7月华东建筑设计院制定了上海地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其后,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通信工程委员会颁布了《建筑结构化布线工程设计与验收规范》。这些标准规范的颁布,为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提供了依据。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建筑智能化的对象主要是宾馆和商务楼。二是技术产品主要是采用国外产品。三是出现了片面追求高标准的现象。
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自1996年以来,我国智能建筑取得了较大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其对象由宾馆、商务楼向银行、证券、办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以及住宅(含住宅小区)等拓展。智能建筑队伍迅速成长,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力量以及系统集成商和产品供应商。与此同时,建设部和上海、江苏、陕西、四川等省市先后成立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及学术研究机构,对智能建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7年11月,建设部颁布《1999-2010年建筑技术政策》,智能建筑作为开发新技术领域的建筑产品纳入该文件的《建筑技术政策纲要》中。其后,国家经贸委发布《“九五”国家重点技术开发指南》,智能建筑技术被列入其中。为了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设计管理,规范工程设计行为,保障工程设计质量,1997年、1998年,建设部发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和《智能建筑设计及系统集成资质管理规定》。2000年上半年,建设部颁发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信息产业部颁发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及《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这些技术法规的制定,为我国智能建筑健康有序地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2000年8月,建设部修改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增加了智能建筑弱电系统防雷及浪涌部分的内容,提出了智能建筑各种电子设备的安全措施,解决了在建筑中大量电子产品防雷及防止浪涌设备的破环问题。1999年以来,我国智能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各地积累了一定的工程经验,基本上适应了国内各类建筑对智能化的需求。人们对智能建筑开始注重理性化,对智能建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智能建筑的设计也较为注重理性化,对智能建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智能建筑的设计也较为注重切合实际,克服了过去贪大求全的做法。智能建筑技术产品也由过去的封闭状态向开放性、市场化、公平竞争方面转化,使智能建筑市场全面走向有序的发展轨道。近二、三年来,智能建筑技术迅速向住宅小区智能化延伸,已成为智能建筑发展的主要市场。为了指导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于1999年12月,编写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目前,建设部正在编制《智能住宅小区设计标准》。
国内的智能化系统,从最初的独立的各子系统发展到系统集成,从BMS发展到IBMS。其技术与产品的应用,根据先进、适用、成熟、可靠和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智能系统的设计。智能建筑的各个系统包括机电设备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报警系统、通信与网络系统、结构化布线系统在智能建筑和智能化住宅小区功能需求中各有所侧重。
1. 智能大厦控制网技术。80年代采用计算机集中控制和监视的方式,由于可靠性差,90年代以后已经很少使用。90年代以来,计算机集散控制方式已占90%以上。目前,分布式是发展趋势,如LonWorks控制网络。
2. 智能建筑通信网络技术。智能建筑中常用的通信网络包括局域网、双向有线电视网和电话网(包括ISDN)等,前两者作为智能建筑宽带骨干网集中了几乎全部的信息应用和信息管理资源,连接了几乎全部的用户站点。近几年来以太网独占鳌头,目前的传输速率一般为10M/100M/1000M。在双向有线电视网中也部分选用通信网络技术,智能建筑的电话网(包括ISDN)目前常用语言通信及窄带数据通信。
3. 智能建筑的综合布线。它是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设立的支撑平台。自国外一些知名品牌厂家将此技术引入中国以来,给国内的智能建筑市场带来了一种新概念,一种新技术,立即在建筑行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智能大楼广为采用。为了适应网络传输带宽和速率的发展,综合布线产品相继问世,从最初的三类布线发展到五类线,甚至推出了超前于标准的超五类、6类、7类布线产品系统,已满足千兆网的需求。1998年下半年,TIA/EIA在原90年代初制定的TIA/EIA 570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出了TIA/EIA 570A家居布线标准。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在2000年制定了《城市住宅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4. 接入网技术。该技术是智能建筑与外部网络相联的关键,它使有形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智能建筑接入城域网或接入因特网(Internet),要求越来越高的接入带宽,以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智能建筑所使用的接入网有以下几种方式:基于传统电话系统的XDSL技术;基于有线电视网的HFC方式;基于光纤到区(楼)的局域网接入方式以及卫星直播网络接入方式。
5. 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我国智能建筑市场初期,有自发、盲目及片面追求智能化的现象,目前已逐渐克服,采取了比较讲究实效、务实的态度,体现了智能建筑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主要内容是以BA系统为主的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使之达到环保和节能的目的,达到便于管理、方便快捷的结果。至于BA系统与智能建筑中的其他系统的联系,可以通过TCP/IP协议进行联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近两年来,也有一些较成功的工程实现了信息共享,避免了硬件的重复建设,节省了人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 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发展。90年代初,受国外智能住宅及电子屋理念的影响,智能建筑技术逐步延伸到住宅小区,最初在我国沿海个别城市取得了成效。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发展开始是由单一的安防系统发展为家庭与小区安防、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机电设备监控、三标(或四表)远传抄送和物业管理办公系统,为住宅小区提供了高度的安全性、便捷的通信方式、综合信息服务、现代化物业管理、家庭管理智能化的舒适居住生活环境。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