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论坛_智能建筑与智能家居技术交流社区

标题: [音乐文章]音之追忆篇, 转身的爱情天使!! [打印本页]

作者: 花碎梦亦寒    时间: 2004-2-19 23:12
标题: [音乐文章]音之追忆篇, 转身的爱情天使!!
[fly]∵在追忆篇中我们以音乐和文章相结合的形式与您见面,希望您喜欢∴[/fly] 人,常说往事随风,一逝而去,可在无人时,一闪而逝的意念;在遇到相似境遇的片刻,闪电般的感觉,那么清晰深刻,却又瞬间退逝。 曾经的岁月,有阳光灿烂、有阴雨绵绵,也有平淡和精彩,即使曾走过的脚印也已黯然,即使岁月的日历早已泛黄,可谁又会忘记,曾经,自己用生命在时间上走下的那一道道湾湾浅浅的印痕呢?                                         ——花音之追忆篇 →〖心情故事〗← 花音之心情故事: 《会转身的爱情天使》    很多人都相信缘分,相信爱情天使,可是当爱情天使转身时,那恋人们还会在一起吗?曾经看到网络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拿来告诉大家,我很喜欢这篇文章里的一句话:“美好的爱情大抵如此,总会有无数次的转身,只要感情的天使不死,爱就不会泯灭”。我觉得很美,也曾有一对恋人是这样的……………… 有人说,两个相爱的人之间发生了矛盾,第一个转身的人就是他们感情上的天使。    美好的爱情大抵如此,总会有无数次的转身,只要感情的天使不死,爱就不会泯灭。 那是一个冷僻的文学论坛,去的人不多。 她总是午夜过去,看些文章,然后回几个帖。偶尔,她也会发一点随笔上去,文字淡淡的,却非常清秀。 他总跟她的帖,有时会写一些大学时的趣事。没想到,他们竟是校友。 在学校时,不同年级,不同系,虽在一个校园读书,甚至在不经意间碰过面,彼此却不曾相识。谁会知道,毕了业分开了,反而聚到一起。 她也为这意外且惊且喜。要了他的QQ,遂开始了漫长的聊天。 那个撮合他们的论坛很少去了,夜夜在QQ上聊,开始喜欢对方。 见面的那天,她白衣长发,在嘈杂的人群中静美出尘;他也是俊朗健谈,彼此一见倾心。 去看了电影,在电影院里牵手了。 出来时,月亮已高悬天际。 她说:真想一辈子我们都这么好,永远不吵架。这样一直一直往前走,永不转身。 他将她的手更握紧一些,然后说:傻丫头,会转身的,不信你试试。如果没有了转身,肯定两个人就该再见了。 她不明白,也没有再问,却不信。 他们开始热恋,每天都会打无数个电话,晚上还要腻在一起。一个出差到外地了,另一个必然会相思成灾。 有一天,两个人还是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之后,他们3天没见,却谁都不肯先拨个电话。她每天晚上都哭,以为他们真的完了。 第四天晚上,她打开QQ,看见他的留言。他说:丫头,我们和好吧。有人说,两个相爱的人之间发生了矛盾,第一个转身的人就是他们感情上的天使。这次,让我来当一回天使吧。 她含着泪笑了。他的转身挽救了陷入僵局的爱情。 以后,他们一直非常好。当然,还会吵架,只是吵完了,总有一个人会转身,转身之后,他们的感情会比原先还要好。 美好的爱情大抵如此,总会有无数次的转身,只要感情的天使不死,爱就不会泯灭。你的爱情天使在吗?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是一个有爱情的人,还是要珍惜你所爱的。曾有一个水滴与石头的爱情故事,轻轻的白露化成了水滴落在屋檐上,她为了寻找真正的爱情,一天天的等待,可是,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人注意她,她伤心的流着泪,又过了一年又一年,还是没有人注意她,她的心都要碎了,惟有屋檐下的石头能了解她,每次水滴流泪时,石头都把自己借给她,她的泪一滴滴的落在石头的身上,石头不但没有说她,还安慰的为水滴唱着歌:“滴答………………滴答………………”,可是水滴从来也没有注意石头,只是觉得只要听到石头的歌声她就不会再哭泣,她就会再继续等待。 直到有一天,水滴伤心的哭时,她再也没听到石头安慰的歌声,她忽然觉得似乎失去了什么,她终于低下头,她看到了,看到了石头,可是他不再哼着歌安慰他,静静得躺在那里,只见石头的心都穿透,看到了地面。 风飞来告诉水滴,这么多年来,石头都不怨不悔的躺在屋檐下,为了安慰水滴, 他的心已被水滴的眼泪滴穿,最后他依然没有选择走开,这是为了什么呢?风走了,留下了水滴。 很久,很久,水滴终于知道,没有了石头她再也不会哭,再也没有目标,是的,她要寻找的爱情找就已经找到,只是她从来也不知道,她让风帮助她,风使她又变成了白露,轻轻的往天空飘………… “我要永远陪着石头的灵魂”就这样,水滴又变成了白露,到处飘荡陪伴着石头的灵魂,直到永远………………………… [mp=500,450]http://flash.jninfo.net/swf/m2404.swf[/m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19 23:19:51编辑过]





欢迎光临 千家论坛_智能建筑与智能家居技术交流社区 (http://bbs.qianji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