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论坛_智能建筑与智能家居技术交流社区

标题: 关于远程监控的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chushangu    时间: 2009-6-5 10:52
标题: 关于远程监控的问题
远程监控怎么做,请大虾们详细说说,感谢感谢
作者: 宏天视清    时间: 2009-6-5 23:13
这问题实在是太过于简单,你可以在论坛里找找,
作者: hcpalex    时间: 2009-6-6 10:27

想怎么做都可以。。。。


作者: 新视达监控    时间: 2009-6-6 10:36
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作者: hcpalex    时间: 2009-6-6 10:55
 

远程监控传输方式简述

在传输方式上,我们可以利用光纤或铜缆,传输速度的快慢跟传输介质及通道大小有绝对的关系。举例来说,一条走廊由一个人来走,可以很顺畅,但当迎面走来很多人,这些人就会堵在通道上。再举一个例子,假设现在这个通行者的大小只有正常人的百分之一,那么在传输时就可容纳多人同时通行。

在CCTV业界,所要传输的内容有:影像、声音及控制讯号。无论是声音还是影像,都可以转变成「数据」,所以数位化为未来发展趋势的原因即在此。谈到远端监控传输,可从以下2个主题来说明:

区域内的远端监控传输

所谓「区域内」,指的是一个能够掌控的范围,例如一个办公室、工厂等。若涵盖距离很远,即成为「远端监控」。又可区分为:

有线监控在远端监控领域里,常会提到光纤(fibre optics)传输。详见光纤传输

网路监控是一个整合的体系,由不同的领域、不同地区的网路整合在一起。

Ethernet、Fast Ethernet、Giga Ethernet Infrastructure之异同

基本上这三者都是采用IP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在于三者的传输速率,分别是:Ethernet=10Mbps,Fast Ethernet=100Mbps,Giga Ethernet=1000Mbps。

影像格式影响传送品质及速度

以下就一般常见之影像格式陈述之:

MPEG:有MPEG I、MPEG II、MPEG III.... MPEGVIII等。MPEG所呈现的影像很漂亮且可将影像压缩得比较小,所以一般第四台业者及资讯业者都会使用,但是在英、法两国已无法成为呈堂证供。因为在一连串影像中,它只会取第一张做为key frame,使得影像易遭修改、有失真之嫌。

M-JPEG:即Motion-JPEG。因为它是会动的JPEG影像,所以效率很低,但最具有证据效果。

Wavelet:是一个新的压缩技术,由美国FBI制造,台湾目前尚未有此一技术。因格子较小,所以影像表达较细腻,以目前的技术而言,一张画面大约是130格,也是可以做为证据之用。

远端监控传输

局端泛指中华电信、固网等网路。它可应用在P-P或Internet上。以下就目前市面上常见之通讯频宽来作介绍。不同的频宽就有不同的传输速率及影像品质。

拨接(line up)方式:

?         电话线(Telephone):一般只能应用于P-P,目前最大的频宽为33.6Kbps。

?         ADSL:目前相当热门的,也是属于电话线的产品Up Load是640Kbps,Down Load是6~ 8Kbps,因为它的频宽较大,所以很多人都很想利用它来拨接上网,可是它的瓶颈是在于布建的速度太慢。

?         Cable Modem:它的Up Load是512 Kbps,Down Load是10Mbps。

?         ISDN:对于ISDN而言,没有所谓的Up Load或Down Load,一律都是128Kbps,称之为2B1D,可以用来打电话或上网,价格蛮便宜的,目前多用于视讯会议等用途之上。

专线:

?         T1/E1,T3/E3:T代表「美规」,E代表「欧规」,T1的频宽是1.5Mbps,一般人视它为专线,但严格说起来,它并不算是专线。E1、T3、E3的频宽分别是2Mbps、45Mbps及34Mbps。频宽愈大、传输速度愈快,所能见到的画面品质就愈佳。

?         OC-3/STM-1:在光纤的世界里占有重要的地位。OC-3代表「美规」,STM-1代表「欧规」。它们的频宽是相对应的,而且是成「倍数」发展。比如说,OC-3=STM-1=155Mbps,OC-12=STM-4=622 Mbps,依此类推。现在美国已经发展到OC-192,未来的趋势不言而喻。所以当频宽愈大的时候,监控市场就会朝向网路市场发展,而光纤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日益重要。

Internet CCTV

局端连线最简单的应用模式即是「P-P」。若我们把整个层面扩大,那么在远端监控里面最重要的就是Internet。在Internet里,IP Address、Web Camera、Video Server、DVR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了这些东西,网路监控可说是毫无意义。

因为有了IP Address,你便可以透过它去找到在远端你所想要获得的资讯。若再有Web Camera,便可透过Video Server(影像的主机),传递影像,甚至将影像储存在DVR(数位影像储存设备),以便佐证之用。

目前网路应用中所有的问题最大症结在于传输速度的快慢,这就是为什么当宽频来临时,远端监控会变得可行,而传统监控会消失的原因。

IP跟ATM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非同步传输模式),它是一种透过光纤网路来传递声音、影像的一种「模式」。我们都晓得声音的传递速度比影像快,所以理应会「不同步」到达。但非同步传输可让它们同时到,所以当它们在光纤内传递时,先将它们的结构转换,然后再同步化,称为SDH(Signalized Digital Hierarchy)。早期,ATM的发展是为了电信事业,如今却被广泛地应用在视讯会议上。

那么IP与ATM究竟有何不同?以下分别就费用、作业方式及传输方式来说明。

费用:对公司而言,架设一个Giga Ethernet只须几十万,但若要架设ATM,就需花费上千万了。

作业方式:IP只能在LAN中作业,ATM是两者皆可,不过对ATM而言,把它放在LAN中作业是太浪费了!

传输方式:ATM是将视频、声音、控制讯号变成一样大小的cells,所以整个流量都很好控制。但IP无法将视频、声音、控制讯号变成一样大小的cells,所以常会有「人未到,声先到」的情况发生。

对远端监控而言,频宽愈大是愈有利的,把它放在IP网路上无非是为了省钱。若把它放在ATM上监控,的确会很有效率,而且是实时(Real Time)的,因为ATM完全符合QoS(Quality of Service)的条件,如:坚持影像张数、颜色稳定度、坚持影像品质、不互相干扰、可预期延持的时间。换言之,ATM是为了QoS而产生的,而IP 网路中最快的Giga Ethernet是为了「接近」QoS而产生的。  

总之,传输的方式有很多种,无论它的前端、后端是什么,最重要的还是在于「频宽」。今天若要解决此一问题,唯一的方法便是使用「光纤」,配合Giga Ethernet或是ATM。而发展光纤网路一定要数位化,因为数位不会因距离的变化有所衰减,频宽终因光纤设备的提升、普及而愈来愈容易取得,也变得便宜。铜缆网路终因未来实行FTTH(Fibre To The Home)而完全消失,传统监控最后一定会被IP网站监控所取代,最终监控业与资讯业一定会Merge。


作者: 凉开水    时间: 2009-6-6 12:45

楼上的理论基础挺扎实啊

 


作者: zhchfsln    时间: 2009-6-6 13:21
也是从别的地方抄袭的吧!
作者: zhchfsln    时间: 2009-6-6 13:25
关于远程监控的问题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6-5 10:52:00

远程监控怎么做,请大虾们详细说说,感谢感谢

 

 

所谓远程监控也可以说按传输方式分为模拟信号传输还是数字信号传输。

模拟信号传输就需要按距离选择传输的介质材料,同轴电缆还是双绞线还是光缆

数字传输就方便多了,只要再远程把需要监控的视频信号接入网络服务器或硬盘录像机等带网络连接的设备中并接入internet中既可,在主控室通过网页或软件就可以实现。


作者: mutou263    时间: 2009-6-8 14:13

作者: 慈溪诚泰    时间: 2009-6-9 10:34
我也不知道
作者: 慈溪诚泰    时间: 2009-6-9 10:35
我知道了
作者: 慈溪诚泰    时间: 2009-6-9 10:35
我知道了再告诉你
作者: 慈溪诚泰    时间: 2009-6-9 10:35
我去学习学习
作者: arthurguo    时间: 2009-6-9 13:05

远程?有多远?直接用宽带就行了。如果有钱用卫星也行。呵呵


作者: 流行风情    时间: 2009-6-10 21:50
楼上是高手
作者: 一心和一心    时间: 2009-6-14 20:03
xuexi
作者: jskrwf    时间: 2009-6-15 09:04

远程监控主要看几个方面 距离  功能需求 节点数

距离短  在几平方公里以内的话 节点分布密集 你可以走微波 光纤等

再远就只能走运营商的VPN或者3G ISDN电话线等传输通道了。。

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懒得写了。:)


作者: walk520    时间: 2009-6-15 16:34
学习中..





欢迎光临 千家论坛_智能建筑与智能家居技术交流社区 (http://bbs.qianji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