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CD摄像机质量对网络摄像机的影响
提要:网络摄象机 ( 网络摄象服务器、视频服务器、网络视频转换器等 ) 采用的 CCD 摄像机的质量对带宽的影响很大,采用优质的 CCD 摄像机可以大大减少网络摄象机的带宽。
1. 问题的提出
网络摄象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宽带网络的普及,使得基于网络的网络监控应用正在普及。灵活的监视和控制配置、与信息网络紧密融合、长距离远程监控等优势都是传统监控所不可比拟的。如何正确掌握及合理应用网络摄象机是用户面临的新课题。
网络摄象机实际应用中的主要问题,第一是图像压缩技术问题:第二就是网络带宽数据传输问题。所谓解决带宽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带宽上传输更高质量的图像,当然还有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管理能力的提高(解压)问题;图像数据压缩技术的发展以及高速中央处理器的应用等都是解决网络摄象机图像压缩问题的基础技术,许多技术(特别是 MPEG4 )的发展,无疑使我们今天的网络摄象机能够比以前取得更大的图像压缩比。但是否有了这些就足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2. 提高原始参考图像质量是图像压缩的关键
在一定的压缩技术和一定的应用环境下,是什么因素影响网络摄象机的带宽呢?这就是系统前端使用的 CCD 摄像机是否能够送出稳定干净的图像,即每一帧都作为新增加原始参考图像呢,还是作为不变的可压缩的变异图像,这个因素往往被大家忽视。不稳定不干净的图像输入到网络摄象机后,网络摄象机识别为新增加的原始参考图像而被重新传输。本来不变的可压缩的变异图像被误判成新增加原始参考图像,表现为带有色偏、色滚、画面扭曲或滚动、干扰条纹、噪点等等。实践证明,网络摄象机传输的这些不稳定不干净的图像本来应该作为没有变异的图像传输,那么这些图像数据所占用的传输带宽就一定很大。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这要从图像数据压缩原理去理解。
图像数据压缩通常主要通过两个环节来实现:第一个环节是对图像尺寸的压缩,图像尺寸越小,图像数据就越短,从而达到压缩数据量的目的。第二个环节是对图像形成过程的压缩,就是在连续图像传输的过程中,我们只传输图像中变化的部分,而使相对静止的部分不传输,这样使图像数据变短而实现了压缩,也就减少占用过多的带宽,。
比如,我们监控一个房间里的情况。在房间里没有人或动物走动时,我们看到的图像是静止的,此时网络摄象机没有必要重复传输那么多相同的画面,所以静止状态所占用的带宽很小。而当有人或动物走动时,网络摄象机只需传输图像变化的部分,这样就使整个图像数据大为减短。图像数据虽然减短了,但是仍然忠实的记录了房间内的全部情况。网络摄象机在识别图像是静止还是活动的依据主要是检测图像的灰度(或色阶)是否发生变化,没变化就是静止的,反之就是活动的。可是影响灰度变化的因素不仅是移动的人和物体,而且还有光线的变化和我们上面提到的不稳定和不干净图像噪声信号的影响,在网络摄象机的眼里,即使是静止的房间,对于这些不稳定不干净的图像它也认为是变异的画面而增加了图像的数据,而这些是我们不需要的。
3. 采用优质 CCD 摄像机确保变异图像减少
采用优质 CCD 摄像机可以提高信噪比和实现高速追踪白平衡是确保变异画面减少,从而减少网络摄象机带宽的关键。
没有噪声的画面就是干净的画面,表现的指标就是信噪比高,相反,信噪声比不好的 CCD 摄像机的画面中充满噪点,而噪点在画面中的位置是没有重复性的,每一祯画面都不一样,在网络摄象机看来每幅都是全屏变化的图像,压缩后数据最大,占用的带宽也最多。实验表明,这样的画面数据比干净画面的数据要大 30% 以上甚至更多,这就是我们很多用户的网络摄象机带宽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参数是 CCD 摄像机的追踪白平衡的速度,这个参数实际上反映的是 CCD 摄像机中所用的 DSP 芯片的运算速度指标,普通 CCD 摄像机的 DSP 的运算速度为 10 万次 / 秒,优质 CCD 摄像机中的 DSP 的运算速度可达 1000 万次 / 秒,整整差 100 倍。 DSP 快了有什么好处呢?比较容易想到的是色彩漂移问题,因为运算速度快慢直接影响到它对白平衡跟踪的速度。我们可以用日光灯环境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般的 CCD 摄像机白平衡速度通常是在 120 毫秒到 160 毫秒之间,也就是说大致需要 6 — 8 个图场( PAL 制为 50 场 / 秒)才能完成 1 个白平衡的变化,这样的速度肯定跟不上日光灯光源的变化。日光灯 1 秒钟亮灭的变化为 100 次,也就是 20 毫秒就要变化一次,显然一般摄像机是跟不上这个变化速度的,因此在日光灯照明的环境下,所摄图像就会产生色偏和色漂移的现象,原本静止的画面就会变成颜色周期性变化的“活动“图像,这样受骗的自然又是网络摄象机了。但是如果 CCD 摄像机的 DSP 的运算速度快,如仅用 1 毫秒就可以平衡一次白平衡的变化,就完全可以得到非常稳定的图像。这个例子的启示是:随着环保和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脉冲式照明的应用也会日益广泛,而在这样的形势下,网络摄象机对采用的 CCD 摄像机的 DSP 的运算速度的要求就会变成
№4-CCTV Monitor介绍
当CCTV Monitor接上摄影机或录放影机后,现场或所录的影像便呈现在Monitor上,就像平时所看到的电视屏幕,那究竟影像是如何形成的? 影像形成的动作原理影像信号输入Monitor后,Monitor必须将此复合信号(comp。site signal)给予分离并解码。主要分 离出 R、 G、 B三原色信号与H(水平)、 V(垂直) 二个同步信号。 R、 G、 B三原色信号经过解码后, 并加以放大以便推动 CRT的阴极(cathode),释放 出电子束。此电子束经过 Mask(屏幕)后撞击萤光(phosphor),而产生亮点。H(水平)与V(垂直)二个同步信号则分别经 过放大处理以便使 Monitor的偏向线圈产生扫瞄电 流,此电流所产生的磁力带动电子束的运行方向。 如此配合便是我们所看到的影像画面了! 萤幕(Display)分类 市面上的萤幕种类有大家最为熟悉的电视萤 幕,还有个人的PC Monitor,以及CCTV产业中的 Monitor。而萤暮又区分为数种类型,例如一般的 CRT映像管萤幕及新流行的液晶显示萤幕等等,以 下便是更详细的分类: 基本上监视器的萤幕分为发光型与非发光型。 一、发光型 1.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管线 2.VFD(VACuum FIuorescent DispIay)萤光显 示管 3.LED(Light Emitter DispIay)发光二极体 4.PDP(PIasma DispIay PaneI)电浆显示板 5.EL(EIectro Luminecent)电光光面板) 其中CRT是CCTV监视器最常采用的萤幕映像管,另外VFD与CRT类似,多用於小型管与数字显示;PDP分有AC与DC型,具有高亮度、多色彩、高解析度的侵点,常用於战斗机上的仪表版:EL於1935年为法国Destriau所发明,分有AC与DC型及有机无机型。可以作为 LCD的光源,柔软可弯曲、色彩多、价格低、轻、薄、省电,如常用於车上的冷光仪表板。 二、非发光型 此种萤幕本身不具有发光的功能,包括: 1.LCD(Liquid CrystaI DispIay)液晶显示 2.ECD(EIectro Chromic ChemicaI DisPIay) 电化著色显示 3.EPID(EIectrophoretic Indication DispIay) 电泳动显示 LCD是属於较新的萤幕显示方式,具有省电与轻薄的优点。PC Camera所采用就是LCD,而一些 C C T VM O n i t o r也开始采用。虽然LCD是监视器萤幕的趋势,但是它仍然无法取代传统的CCTV Monitor。因为LCD本身不发光,如果装於室外,便无法辨识;另外,LCD有视角上的问题,角度一偏斜,就会看不清楚。而监视器多半置於室外,观看距离较长,装置LCD Monitor就会产生上述的问题。 另外,ECD属於电化学,是使用氧化还原法,可以著色与消色(On、O的达到显示效果。 目前仅CRT、LED、LCD、PDP可以达到高解析度的要求;CRT、LED、PDP、VFD可达到高亮度的要求;CRT、LED、VFD、EL、LCD可达到多色彩的要求。 系统分类 一、电源系统 1.电压系统:100V.127V.220V.260V 2.频率系统:50/50Hz 3.插头型式:A、B、C、D、E、F等六种。 由於各地区的电压系统、频率系统、插头型式不一,因此监视器的制造必须符合各地区的标准而生产不同规格的监视器。例如澳洲与南非的电压系统高达250V,如果要外销至澳洲与南非就必须生产符合260V的产品。在频率与插头型式方面也是如此,有些国家的插头是3孔插头,而台湾明年规定所有新的建筑物都要改成3孔插头,这样也较符合用电安全。 二、彩色系统 世界上有3种彩色方式即NTSC方式,以L方式及SECAM方式,彩色方式及采用国家如下: 1.NTSC:NatiOnaI TV Svstem Committee, F H(Horizontal)水平频率:15.7 K H z, FV(VErtical Frequency)垂直频率:60Hz, Burst(系色信号):3.58MHz 采用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瓜地马拉、台 湾、日本、夏威夷、波多黎各、墨西哥等。 2.PAL:PhaSe AIternating Line, FH:15.625KHz,FV:5OHz,Burst:斗.斗3MHz 采用国家包括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瑞士、 瑞典、丹麦、西德、挪威、比利时、西班牙、 葡萄牙及其属地,如曾是属地的香港及印尼。 (法国除外之欧洲自由国家) PAL系统是全世界最多国家采用的系统,而 paL系统中又区分成数个系统,如中国大陆所 采用的是自行研发的PAL。D系统,英、德则 是PAL.B或PAL.G系统。 3.SECAM:SequentiaI CoIor And MOduIation,FH:15.625KHz,FV:主OHz 采用国家包括法国、苏俄、甸牙利、东德、保 加利亚、波兰。(主要地区为法国及东欧国 家)。由以上得知,每个地区的系统不尽相 同,而中东地区因为受到来自各国驻军的影 响,包括了数种以上的系统。 为了适应各国不同的系统,目前较先进的 CCTV Monitor朝向多系统发展,如此不仅可 符合外销多国的需求,也能减少库存的压力。 在售价上现在多系统的监视器已与单系统的监 视器价格并核差别。 三、扫瞄系统 1.InterIace:交织扫瞄,如NTSC,趴L, 1Frame:2FieId,NTSC有307固画面/SEC。 InterIace是二个FieId曼起来形成一个画面,容 易有书面闪烁的情形,一般电视所采用的就是 InterIace,不过因为距离远及动态书面,所以 较感觉不出闪烁的情形。InterIace比Non. InterIace能达到较高
№7-数字视频录像机(DVR)的基本分类
DVR 在发展初期由于百家争鸣、种类繁多,让业内相关人士颇有「眼花撩乱」之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化后,各种型态的分类也大致成形。根据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光电工业研究所《光电产业发展剖析》报告中,大致将所有的 DVR 分成三个类别:
一.数字 STB 类型
STB 指的是 Set-top Box (一般译成:数字卫星接收器、机顶盒、电视上网机、随选视讯盒等,由于译名分歧,故在此以 STB 统称之)。数字 STB 类型的 DVR 在性质上属于功能整合性的讯号接收平台,以提供数字录像功能与接收数字广播及互动应用的讯号为主,可选择接收数字无线地面传播( Digital Terrestrial )、数字有线电视传播( Digital Cable )、数字卫星传播( Digital Satellite )等不同种类的传播讯号。
二. PC-based 类型
PC-based 类型的 DVR 其应用平台为一般的 PC 、手提电脑等。在 PC 内装置一片或多片影像撷取卡,利用软件进行影像压缩并执行影像编辑功能,系统较不稳定。
三.单机( Standalone )类型
单机型的 DVR 乃重新利用 CPU 及 RAM 来开发设计,采用专属的软件程序,研发成本较高。采用硬件压缩,品质稳定,不会有死机的问题产生,且在影像储存速度、分辨率及影像画质上都有较大的改善。这类型的产品只单纯提供数字录放影功能,而不附加其它如广播讯号接收、上网际网络等功能。由于应用在安全监视领域的产品多属于上述的第 2 类及第 3 类,因此本文将仅就这两个类型做探讨。 PC-based 类型与单机类型系统孰优孰劣的争议,到目前为止仍无法下定论。目前虽以 PC-based 的 DVR 占市场多数,但据观察,两种类型的产品将各自产生市场区隔。 1995 年即投入 DVR 领域发展的日本 Ikegami 公司,其海外部经理 Yasuhiko Saito 就指出:「 DVR 市场将朝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一方面,由于 RTOS(Real time Operation System ,实时操作系统 ) 在运作时的可靠性,预料会有很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对强调可联网工作的 DVR 产品, Windows 操作系统则因为操作简单而将成为另一种主流」。
DVR 的技术目前仍不断在发展中,而其中的关键技术在于操作系统及影像压缩技术。
一.操作系统
1. 以 Windows 为操作接口
对于以 PC 为主要架构的 DVR 来说, Windows 平台以其使用简单、应用普遍等特点而名列各种操作系统名单的榜首。韩国 3R 集团总裁 Sung-Ik Chang 表示:「目前大多数 DVR 及其相关产品的厂商都采用基于 Windows 的操作系统;尤其在美国这样的大市场,用户为了日后维护方便,多倾向于使用基于 Windows 的 DVR 产品」。韩国 Digital Logic 公司海外市场部经理 Jonathan Kim 也说:「我们认为 Windows 操作系统是最适合 DVR 系列产品的。因为 Windows 是目前较通用的操作系统,因此具备较高的支持性,不论任何地方 Windows 都可以支持大部分相关产品」。
此外, Windows 在软件升级方面,也强于其它操作系统。由于近年来 IT 产业与安防产业密切相关,因此当数字技术在 IT 产业日进万里的同时,相关技术发展势必影响安全产业。 Windows 之所以会被众多厂商所爱用,乃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可升级性。厂商认为,由于 DVR 系统不可能长期停留在固定水平,因此可升级性势必成为系统发展的关键点。如果考量汰旧成本,一旦用户对于既有系统产生更高的要求或者原有的系统暴露出一些缺陷,大部分的用户不太可能去买一套全新的系统来替换,如此一来,产品的升级就成为首要的解决方案。
尽管供货商认为,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用户的实际操作方式,然而, Windows 操作系统本身的不稳定性,仍令使用者相当质疑。有厂商就表示,如果只单纯使用监控系统, Windows 98 系统相当稳定;但如果在 Windows 平台上同时运行别的程序,系统不稳定、甚至死机就无可避免。
2. 以 Linux 为操作接口
IT 业界中 Windows 和 Linux 操作平台的激烈竞争也延烧到安防产业。 Linux 是一种可多人使用的作业环境,可让多位使用者在同一时间内同时使用计算机主机的资源。 Linux 提供完整的多人 (Multiuser) 、多任务 (Multitasking) 及多行程 (Multiprocessing) 环境,可由网络上下载使用。由于其原始程序代码( Source Code )是公开的,因此可以任意开发、修改,故 Linux 的使用者并不须烦恼缺乏需要的应用程序,加速了研发的速度,且系统本身以及大部分的应用程序是免费的,让开发者省下大笔的研发费用。此外,对硬件需求较低的 Linux ,可令使用者节省更多的硬件成本投入,整体产品成本随之降低。随着网际网络的盛行,全球使用 Linux 的人愈来愈多,也吸引了无数的开发人员投入改良核心、发展应用软件以及硬件周边驱动程序的行列,使 Linux 功能和完整性日益扩大,成为各方注目焦点。
此外, Linux 是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操作系统,具有完整的网络功能,使用者可以在 Linux 下以单机连上 Internet ,也可架设局域网络( LAN );还可以以 Linux 架设各种 Server ,提供在 Internet 以及 Intranet 的邮件、 FTP 、 Web... 各种服务。 在这样的趋势
№8-H.264视频编码基本知识
一、 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历程
视频编码技术基本是由ISO/IEC制定的MPEG-x和ITU-T制定的H.26x两大系列视频编码国际标准的推出。从H.261视频编码建议,到H.262/3、MPEG-1/2/4等都有一个共同的不断追求的目标,即在尽可能低的码率(或存储容量)下获得尽可能好的图像质量。而且,随着市场对图像传输需求的增加,如何适应不同信道传输特性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于是IEO/IEC和ITU-T两大国际标准化组织联手制定了视频新标准H.264来解决这些问题。
H.261是最早出现的视频编码建议,目的是规范ISDN网上的会议电视和可视电话应用中的视频编码技术。它采用的算法结合了可减少时间冗余的帧间预测和可减少空间冗余的DCT变换的混合编码方法。和ISDN信道相匹配,其输出码率是p×64kbit/s。p取值较小时,只能传清晰度不太高的图像,适合于面对面的电视电话;p取值较大时(如 p>6),可以传输清晰度较好的会议电视图像。H.263 建议的是低码率图像压缩标准,在技术上是H.261的改进和扩充,支持码率小于64kbit/s的应用。但实质上H.263以及后来的H.263+和H.263++已发展成支持全码率应用的建议,从它支持众多的图像格式这一点就可看出,如Sub-QCIF、QCIF、CIF、4CIF甚至16CIF等格式。
MPEG-1标准的码率为1.2Mbit/s左右,可提供30帧CIF(352×288)质量的图像,是为CD-ROM光盘的视频存储和播放所制定的。MPEG-l标准视频编码部分的基本算法与H.261/H.263相似,也采用运动补偿的帧间预测、二维DCT、VLC游程编码等措施。此外还引入了帧内帧(I)、预测帧(P)、双向预测帧(B)和直流帧(D)等概念,进一步提高了编码效率。在MPEG-1的基础上,MPEG-2标准在提高图像分辨率、兼容数字电视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例如它的运动矢量的精度为半像素;在编码运算中(如运动估计和DCT)区分"帧"和"场";引入了编码的可分级性技术,如空间可分级性、时间可分级性和信噪比可分级性等。近年推出的MPEG-4标准引入了基于视听对象(AVO:Audio-Visual Object)的编码,大大提高了视频通信的交互能力和编码效率。 MPEG-4中还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如形状编码、自适应DCT、任意形状视频对象编码等。但是MPEG-4的基本视频编码器还是属于和H.263相似的一类混合编码器。
总之,H.261建议是视频编码的经典之作,H.263是其发展,并将逐步在实际上取而代之,主要应用于通信方面,但H.263众多的选项往往令使用者无所适从。MPEG系列标准从针对存储媒体的应用发展到适应传输媒体的应用,其核心视频编码的基本框架是和H.261一致的,其中引人注目的MPEG-4的"基于对象的编码"部分由于尚有技术障碍,目前还难以普遍应用。因此,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视频编码建议H.264克服了两者的弱点,在混合编码的框架下引入了新的编码方式,提高了编码效率,面向实际应用。同时,它是两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共同制定的,其应用前景应是不言而喻的。
二、 H.264介绍
H.264是ITU-T的VCEG(视频编码专家组)和ISO/IEC的MPEG(活动图像编码专家组)的联合视频组(JVT:joint video team)开发的一个新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它既是ITU-T的H.264,又是ISO/IEC的MPEG-4的第10 部分。1998年1月份开始草案征集,1999年9月,完成第一个草案,2001年5月制定了其测试模式TML-8,2002年6月的 JVT第5次会议通过了H.264的FCD板。2003年3月正式发布。
H.264和以前的标准一样,也是DPCM加变换编码的混合编码模式。但它采用"回归基本"的简洁设计,不用众多的选项,获得比H.263++好得多的压缩性能;加强了对各种信道的适应能力,采用"网络友好"的结构和语法,有利于对误码和丢包的处理;应用目标范围较宽,以满足不同速率、不同解析度以及不同传输(存储)场合的需求;它的基本系统是开放的,使用无需版权。
在技术上,H.264标准中有多个闪光之处,如统一的VLC符号编码,高精度、多模式的位移估计,基于4×4块的整数变换、分层的编码语法等。这些措施使得H.264算法具有很的高编码效率,在相同的重建图像质量下,能够比H.263节约50%左右的码率。H.264的码流结构网络适应性强,增加了差错恢复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IP和无线网络的应用。
三、 H.264的技术亮点
1、分层设计
H.264的算法在概念上可以分为两层:视频编码层(VCL:Video Coding Layer)负责高效的视频内容表示,网络提取层(NAL:Network Abstraction Layer)负责以网络所要求的恰当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打包和传送。在VCL和NAL之间定义了一个基于分组方式的接口,打包和相应的信令属于NAL的一部分。这样,高编码效率和网络友好性的任务分别由VCL和NAL来完成。
VCL层包括基于块的运动补偿混合编码和一些新特性。与前面的视频编码标准一样,H.264没有把前处理和后处理等功能包括在草案中,这样可以增加标准的灵活性。
NAL负责使用下层网络的分段格式来封装数据,包括组帧、逻辑信道的信令、定时信息的利用或序列结束信号等。例如,NAL支持视频在电路交换信道上的传输格式,支持视频在I
№10-安防监控系统的组成
安防监控系统是一门被人们日益重视的新兴专业,就目前发展看,应用普及越来越广,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几乎所有高新科技都可促进其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来临,更为该专业发展提供契机。但就监控业界而言,系统组成一直没得到明确的划分,这使工程商和用户之间谈到安防监控系统时沟通很不方便。
对于安防监控系统,根据系统各部分功能的不同,我们将整个安防监控系统划分为七层——表现层、控制层、处理层、传输层、执行层、支撑层、采集层。当然,由于设备集成化越来越高,对于部分系统而言,某些设备可能会同时以多个层的身份存在于系统中。
一 . 表现层
表现城是我们最直观感受到的,它展现了整个安防监控系统的品质。如监控电视墙、监视器、高音报警喇叭、报警自动驳接电话等等都属于这一层。
二 . 控制层
控制层是整个安防监控系统的核心,它是系统科技水平的最明确体现。通常我们的控制方式有两种——模拟控制和数字控制。模拟控制是早期的控制方式,其控制台通常由控制器或者模拟控制矩阵构成,适用于小型局部安防监控系统,这种控制方式成本较低,故障率较小。但对于中大型安防监控系统而言,这种方式就显得操作复杂且无任何价格优势了,这时我们更为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数字控制。数字控制是将工控计算机作为监控系统的控制核心,它将复杂的模拟控制操作变为简单的鼠标点击操作,将巨大的模拟控制器堆叠缩小为一个工控计算机,将复杂而数量庞大的控制电缆变为一根串行电话线。它将中远程监控变为事实、为 Internet 远程监控提供可能。但数字控制也不是那么十全十美,控制主机的价格十分昂贵、模块浪费的情况、系统可能出现全线崩溃的危机、控制较为滞后等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 . 处理层
处理层或许该称为音视频处理层,它将有传输层送过来的音视频信号加以分配、放大、分割等等处理,有机的将表现层与控制层加以连接。音视频分配器、音视频放大器、视频分割器、音视频切换器等等设备都属于这一层。
四 . 传输层
传输层相当于安防监控系统的血脉。在小型安防监控系统中,我们最常见的传输层设备是视频线、音频线,对于中远程监控系统而言,我们常使用的是射频线、微波,对于远程监控而言,我们通常使用 Internet 这一廉价载体。值得一提的是,新出现的传输层介质——网线 / 光纤。大多数人在数字安防监控上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控制层使用的数字控制的安防监控系统就是数字安防监控系统了,其实不然。纯数字安防监控系统的传输介质一定是网线或光纤。信号从采集层出来时,就已经调制成数字信号了,数字信号在目前已趋成熟的网络上跑,理论上是无衰减的,这就保证远程监控图像的无损失显示,这是模拟传输无法比拟的。当然,高性能的回报也需要高成本的投入,这是纯数字安防监控系统无法普及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五 . 执行层
执行层是我们控制指令的命令对象,在某些时候,它和我们后面所说的支撑诚、采集层不太好截然分开,我们认为受控对象即为执行层设备。比如:云台、镜头、解码器、球等等。
六 . 支撑层
顾名思义,支撑层是用于后端设备的支撑,保护和支撑采集层、执行层设备。它包括支架、防护罩等等辅助设备。
七 . 采集层
采集层是整个安防监控系统品质好坏的关键因素,也是系统成本开销最大的地方。它包括镜头、摄像机、报警传感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