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论坛_智能建筑与智能家居技术交流社区
标题: [讨论]关于新风调节阀的控制,高手指点下 [打印本页]
作者: chosen 时间: 2004-9-17 10:01
标题: [讨论]关于新风调节阀的控制,高手指点下
<P>前面有帖子讨论了新风阀使用开关阀还是调节阀的问题,现在针对新风调节阀有一些疑问,希望高手能给澄清一下.</P>
<P>1,一般使用新风调节阀来控制什么参数(静压,温度),通常是控制静压,控制温度的话是否合适,感觉会有隐患.目前项目中有一部分空调系统有新风阀,只有风道的温湿度,只能考虑用温度控制.如果不妥的话,考虑手动控制.设计失误,没办法</P>
<P>2,新风调节阀对于这个参数的调节作用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就象冷,热水对温度的调节,冷水是正向作用,热水是反向作用)</P>
<P>两个问题都有点弱,希望高手能给点拨一下.</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7 14:27:14编辑过]
作者: yellowhe 时间: 2004-9-17 17:51
<P>1、只有VAV系统才会用变风量的方法控制温度,一般新风控制是用来调节室内静压(无尘室)或CO2浓度(大楼);</P>
<P> 你的系统设计错误,温度去控制盘管,只有把比例风阀改为与风机连锁,哈哈哈,这招绝吧</P>
<P>2、风阀控制静压是反比例,控制CO2是正比例</P>
<P> 反馈参数上升,输出PID增加,是正比例</P>
<P> 反馈参数下降,输出PID增加,是反比例</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7 17:53:31编辑过]
作者: chosen 时间: 2004-9-18 14:23
<B>以下是引用<I>yellowhe</I>在2004-9-17 17:51:00的发言:</B>
<P>1、只有VAV系统才会用变风量的方法控制温度,一般新风控制是用来调节室内静压(无尘室)或CO2浓度(大楼);</P>
<P> 你的系统设计错误,温度去控制盘管,只有把比例风阀改为与风机连锁,哈哈哈,这招绝吧</P>
<P>用新风阀控制温度的话会不会出现一些以外情况,比如外界温度很低的时候,输出结果可能是阀全开,这样的话空调系统作用就会很小,起不到作用。</P>
<P>干脆直接手动控制开度,让新/回风比例阀和风机连锁。</P>
<P>老大,能详细说明下你上面的绝招吗?谢谢</P>
作者: raydong 时间: 2004-9-18 23:56
<P>新风阀可以控制温度,严格的说是在室外温度可以利用时候利用,通常用于过渡季节。</P><P>首先判断温度工况,制冷工况下,如果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或者回风温度,可以开大新风阀门;如果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温度或者回风温度则控制新风阀门于最小设计开度。</P><P>供热工况下,反之动作。</P><P>如果DDC编程序应该可以实现,如果使用就地仪表控制器,西门子的SYNCO系列可以实现。(卖西瓜喽!!)</P><P>更严格的是通过室内外的焓差来控制,就不讨论了。用室内外温度只是变通的简易做法。</P>
作者: weibinye 时间: 2004-10-6 17:22
在节能上的说,新风阀的作用是很大的,俺公司的在做一烟草公司的项目时,业主特别在意节能的一说。关鍵在于焓值计算,工程正在施工中。
作者: chosen 时间: 2004-10-6 23:08
<P>我使用房间静压来控制新风阀,但是房间静压受外界的影响太大,比如开关门动作会对静压有很大影响</P><P>老手给个这种PID调节的参数经验值啊,调了一组参数,变化太灵敏,而静压受影响又太大,另外新风对静压的影响速度太明显,系统很难稳定,风阀在不断的波动。</P>
作者: lily1981 时间: 2004-10-9 17:40
<P>2楼的楼主,按你的说法</P><P>1、只有VAV系统才会用变风量的方法控制温度,一般新风控制是用来调节室内静压(无尘室)或CO2浓度(大楼);
</P><P> 你的系统设计错误,温度去控制盘管,只有把比例风阀改为与风机连锁,哈哈哈,这招绝吧</P><P>这样新风阀只能做DO控制做不了开度调节啊!</P>
作者: chosen 时间: 2004-10-9 17:47
<P>业主要求的,根本就没有被控变量传感器,除了温湿度,</P><P>调节阀也只能做开关控制,</P><P>强制规定新风阀开度,保证自然排风口为正压,相对开关风阀还是有用的。</P>
作者: 抄表系统 时间: 2004-10-11 10:02
过客
作者: pany 时间: 2004-10-16 00:26
这样的讨论,让人越看越来劲~~这样才可以增长知识的喔!~~我刚入行~~~~强烈支持各位大虾的精神~~~
欢迎光临 千家论坛_智能建筑与智能家居技术交流社区 (http://bbs.qianjia.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