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feng083 发表于 2010-10-16 09:26:00

求一个监控防雷的方案。

<p>前端50个摄像机,所有线路拉到机房硬盘录像机机上。</p>
<p>怎么做防雷,详细点的。</p>

子时曰 发表于 2010-10-18 09:44:00

<p>两端做防雷.</p>
<p>1/前端摄像机电源/视频/控制防雷</p>
<p>2/机房电源二级防雷,硬盘视频信号防雷,控制线防雷.</p>
<p>&nbsp;</p>

xiaojunhua 发表于 2010-10-18 11:22:00

<p>我也需要</p>

lanfeng083 发表于 2010-10-18 22:30:00

<p>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技术 </p>
<p><strong>作者:王德言 刘寿先</strong></p>
<p><b>第一节 概 述</b> </p>
<p>一、雷电是发生在因强对流天气而形成的雷雨云层间和雷雨层与大地之间强烈瞬间放电现象。当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理论可以将全部雷电现象定量的解释清楚。目前的办法是将不同理论综合起来,尽可能完善地解释各种雷电想象。 </p>
<p><b>二、雷电的形成</b> &nbsp;&nbsp;&nbsp;&nbsp;1、雷电形成的三个条件 &nbsp;&nbsp;&nbsp;&nbsp;空气中必须有足够的水汽;有使潮湿水气强烈持久上升的气流;有使潮湿空气上升到高空凝结成水珠或冰晶的地理、气象条件。 &nbsp;&nbsp;&nbsp;&nbsp;2、雷电云层形成的基本过程: &nbsp;&nbsp;&nbsp;&nbsp;潮湿水气在强烈上升的过程中凝结成小水滴,水滴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摩擦,产生电荷,在碰撞时水滴分裂,大水珠带正电荷,小水珠带负电荷,由上升气流将小水珠推向云层上部,在大气电场的作用下,使云层上部带负电荷,下部带正电荷、形成上负下正的带电荷云层。</p>
<p>&nbsp;<b>三、雷电形成的基本理论</b> &nbsp;&nbsp;&nbsp;&nbsp;1、雨滴分裂作用理论 &nbsp;&nbsp;&nbsp;&nbsp;当潮湿水气上升到高空,由于高空气温较低,产生凝结,在上升气流运动过程中逐渐增大形成小水滴。由于上升气流的不稳定,水滴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摩擦、碰撞、分裂形成大小不等的水珠,大水珠带正电荷,小水珠带负电荷,小水珠容易被上升气流带到上层云层,大水珠则留在下层或降落到地面,这样便形成了电荷的分离过程。当带电荷云层逐步积累到足够的电荷量时,便击穿空气,产生闪电现象,形成雷电。 &nbsp;&nbsp;&nbsp;&nbsp;实验证明:水滴分裂时确实是大水珠带正电荷,小水珠带负电荷;分裂水滴所需气流的速度为3—8m/S,这正是雷云中上升气流的速度。 &nbsp;&nbsp;&nbsp;&nbsp;2、电场极化理论 &nbsp;&nbsp;&nbsp;&nbsp;距离地面80公里以上的电离层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而且是带正电荷的,而大地是带负电荷、形成比较稳定的大气电场。因此,电离层和地这两个带电导体中间被不导电的大气所绝缘,形成一个电容器。使处于其中的任何导体上端带负电荷,下端带正电荷,(云层也是如此)既发生极化。此外,近地大气中还常有一定量的离子,其中正离子较重(约为电子的2000倍)不大活动,而负离子则比较活跃,在大气电场的作用下,负离子向上运动,正离子向下运动形成上负下正的离子层;另外,空气中水滴分裂后形成上负下正的带电云层,进一步被大气电场极化,这些云层电荷量逐渐积累增多,达到了足够的能量时,便击穿空气,产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p>
<p><b>四、雷电的危害</b> &nbsp;&nbsp;&nbsp;&nbsp;自然界的雷击分为直击雷和雷电感应高电压及雷电电磁脉冲辐射(LEMP)两类。 &nbsp;&nbsp;&nbsp;&nbsp;1、直击雷 &nbsp;&nbsp;&nbsp;&nbsp;直击雷是雷雨云对大地和建筑物的放电现象。它以强大的冲击电流、炽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强烈的电磁辐射损坏放电通道上的建筑物、输电线、室外电子设备、击死击伤人、畜等造成局部财产损失和人、畜员伤亡。 &nbsp;&nbsp;&nbsp;&nbsp;2、雷电感应高电压及雷电电磁脉冲(LEMP)辐射 &nbsp;&nbsp;&nbsp;&nbsp;雷电感应高电压以及雷电电磁脉冲是由于雷云层之间和雷云与大地之间放电时,在放电通道周围产生的电磁感应、雷电电磁脉冲辐射以及雷云电场的静电感应、使建筑物上的金属部件、管道、钢筋、和由室外进入室内的电源线、信号传输线、天馈线等感应的雷电高电压,通过这些线路以及进入室内的管道、电缆、走线桥架等引入室内造成放电,损坏电子、微电子设备。 &nbsp;&nbsp;&nbsp;&nbsp;3、因为直击雷和雷电感应高电压及雷电电磁脉冲的入侵通道不同,其次是由于被保护的系统屏蔽差、没有采取等电位连接措施、综合布线不合理、接地不规范、没有安装浪涌保护器(SPD)或安装的浪涌保护器不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等,使雷电感应高电压及雷电电磁脉冲入侵概率大大提高,损坏相应的电子、电气设备。全国每年因雷电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因此雷电灾害必须防治。</p>
<p>&nbsp;<b>五、雷电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b> &nbsp;&nbsp;&nbsp;&nbsp;1、直击雷和雷电感应高电压以及雷电电磁脉冲(LEMP)的侵害渠道不同,防护措施也就不同。防直击雷主要采用避雷针、避雷带(网、线)等传统避雷装置,只要设计规范,安装合理,这些避雷设施便能对直击雷进行有效的防御。 &nbsp;&nbsp;&nbsp;&nbsp;2、但是无论多么完善的避雷针、避雷带(网、线),对雷电感应高电压以及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都无能为力,因为雷电感应高电压以及雷电电磁脉冲是由于电子、电气设备的电源线、信号线、天馈线和进入室内的管道等招引而致,损坏相应的电子、电气设备。 &nbsp;&nbsp;&nbsp;&nbsp;3、而当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时及以后270多年间,电子设备并不多,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现象也不明显,人们自然就想不到要对它进行防御,只要能防护直击雷就足够了。然而,当今社会电子设备大量应用,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普及,雷电感应高电压以及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明显增加,仅靠避雷针防雷已远远不能满足电子、通信、微电子设备和航空设施防雷的实际需求。 &nbsp;&nbsp;&nbsp;&nbsp;4、为了确保电子信息设备正常工作,近年来雷电防护也由富兰克林式避雷针防直击雷发展到综合防雷工程的新阶段。综合防雷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直击雷的防护措施、等电位连接措施、屏蔽措施、规范的综合布线、设计安装SPD、完善合理的接地系统六个部分组成。在一个完善的防雷系统工程中,特别是微电子设备的防雷工程缺一不可。如果某一个环节考虑不周,即使进行了防雷方面的工作也起不到很好防雷作用,还有可能引雷入室而造成电子设备失灵或永久性损坏。 &nbsp;&nbsp;&nbsp;&nbsp;5、雷电感应高电压以及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是在入侵通道上将雷电过电压、过电流泄放入地,从而达到保护电子设备的目的。其主要方法是采用隔离、钳位、均压、滤波、屏蔽、过压与过流保护、接地等方法将雷电过电压、过电流以及雷电电磁脉冲消除在设备外围,从而达到保护各类设备的目的。 &nbsp;&nbsp;&nbsp;&nbsp;6、目前防雷器件主要由气体放电管、放电间隙、高频二极管、压敏电阻、瞬态二极管、晶闸管、高低通滤波器等元件根据不同频率、功率、传输速率、阻抗、驻波、插损、带宽、电压、电流等要求组合成电源线、天馈线、信号线系列浪涌保护器(SPD)安装在微电子设备的外连线路中,将雷电过电压、过电流泄放入地,从而真正起到保护设备的目的。只要设计合理、安装合格、浪涌保护器就能对雷电进行有效的防护。 &nbsp;&nbsp;&nbsp;&nbsp;7、我们既要防止直击雷,依靠合格的避雷针、带、网、线系统;也要防止雷电感应高电压及雷电电磁脉冲,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构成一套完整的现代综合防雷体系,才能有效地防止雷击事故,减少雷击灾害,保护建筑物、设备和人身安全。 </p>
<p><b>第二节 国内外防雷技术概况</b></p>
<p><b>一、什么是雷电?</b> &nbsp;&nbsp;&nbsp;&nbsp;雷电是因强对流气候而形成的雷雨云层间和云层与大地间强烈瞬间放电现象。当雷击发生时,产生强大的雷击电流、炽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瞬变的电磁场和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综合物理效应,是一种严重的气象自然灾害。 </p>
<p><b>二、雷电防护学属新兴高科技边缘学科。</b> &nbsp;&nbsp;&nbsp;&nbsp;它与电工学、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建筑材料及结构等多学科紧密相连。 </p>
<p><b>三、国内外防雷技术概况</b> &nbsp;&nbsp;&nbsp;&nbsp;我国防雷理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综合防雷理论,指导防雷工程工作,使我国的防雷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nbsp;&nbsp;&nbsp;&nbsp;我国防雷界于1993年在重庆召开的首届全国雷电防护工作会议上率先提出:“综合防雷理论”。经过全国防雷界十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现在已被我国乃至国际防雷界认可和指导防雷工程工作。实践证明“综合防雷理论”是我国防雷界对雷电防护学最重要、最科学的总结。 </p>
<p><b>四、国内外防雷产品种类</b> &nbsp;&nbsp;&nbsp;&nbsp;1、防直击雷产品;各类避雷针装置; &nbsp;&nbsp;&nbsp;&nbsp;2、防雷电感应产品;电源、天馈、信号线系列浪涌保护器(SPD); &nbsp;&nbsp;&nbsp;&nbsp;3、接地产品;接地模块、电解质接地棒、金属快装接地极等;</p>
<p>&nbsp;<b>五、产品工作原理</b> &nbsp;&nbsp;&nbsp;&nbsp;1、过电压保护;过电流保护;国内外产品电路原理基本相同。使用的器件基本相同。只是外观和工艺不同。 </p>
<p><b>六、国内防雷市场上主要销售的产品有</b> &nbsp;&nbsp;&nbsp;&nbsp;1、国外: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主要国家的产品; &nbsp;&nbsp;&nbsp;&nbsp;2、国内:主要有中光、爱劳、易事达、岱嘉等公司生产的避雷针、SPD系列产品和接地产品。</p>
<p>&nbsp;<b>第三节 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原则</b> </p>
<p>一、 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应按综合防雷系统的要求进行设计。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为确保防雷的科学性、先进性,在设计前宜做现场雷电环境评估。 二、 在进行建筑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工程设计时,应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条件、雷电活动规律、雷击事故受损原因、系统设备的重要性、发生雷灾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上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 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应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技术先进、优化设计、多重保护、经济合理、定期检测、随机维护的原则进行综合设计、施工及维护。 四、 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应采用:直击雷防护技术、等电位连接技术、屏蔽技术、合理布线技术、共用接地技术、设计安装浪涌保护器(SPD)的技术等六大综合防护技术进行设计。 五、 电子信息系统应根据所在地区雷暴等级、设备所在不同的雷电防护区以及系统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扰度,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
<p><b>第四节 电子信息系统雷暴等级的划分</b>
<p>一、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将雷暴发生的地区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强雷区。 &nbsp;&nbsp;&nbsp;&nbsp;1、 年雷暴日平均值在20天以下的地区定为:少雷区。 &nbsp;&nbsp;&nbsp;&nbsp;2、 年雷暴日平均值在20天以上40天以下的地区定为:多雷区。 &nbsp;&nbsp;&nbsp;&nbsp;3、 年雷暴日平均值在40天以上60天以下的地区定为:高雷区。 &nbsp;&nbsp;&nbsp;&nbsp;4、 年雷暴日平均值在60天以上的地区定为:强雷区。
<p><b>二、雷电防护区LPZ的划分</b> &nbsp;&nbsp;&nbsp;&nbsp;1、 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本区内的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本区内的电磁没有衰减,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nbsp;&nbsp;&nbsp;&nbsp;2、 直击雷防护区(LPZOB):本区内的各类物体很少遭到直接雷击,但本区内电磁场没有衰减,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nbsp;&nbsp;&nbsp;&nbsp;3、 跨步电压危险区(LPZ0C):对人或动物在接触有或跨步电压的危险区。其范围是:距地面高度限定在3m范围以内,距建筑物外部距离在2m以内范围的区域。(IEC62305—4)。 &nbsp;&nbsp;&nbsp;&nbsp;4、 第一屏蔽防护区(LPZ1):本区内的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流经各类导体的电流比LPZ0B进一步减小,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本区内的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 &nbsp;&nbsp;&nbsp;&nbsp;5、 第二屏蔽区(LPZ2+n)(n=0,1,2,3,...):为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强度引入的后续防护区;
<p>&nbsp;<b>三、电子信息系统雷电电磁脉冲防护等级划分原则</b> &nbsp;&nbsp;&nbsp;&nbsp;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应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周围环境因数、信息系统设备的重要性、发生雷击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因数,采用雷击风险评估方法,对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进行综合评估计算后,将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定为A、B、C、D四个级,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见表4.1(雷击风险评估方法见附录A)。
<p>&nbsp;<b>第五节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
<p>一、勘测设计</b> &nbsp;&nbsp;&nbsp;&nbsp;1、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工程应按雷电防护分区原则和风险评估方法的计算结果,确定其防雷等级和防护措施。 &nbsp;&nbsp;&nbsp;&nbsp;2、据规范要求,将设置有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确定设备放置在不同的雷电防护区空间位置,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扰度要求,确定各防雷区交界处等电位连接点的位置,以此作为设计依据,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nbsp;&nbsp;&nbsp;&nbsp;3、建筑物按综合防雷系统要求设计的内容和项目,如下图1所示。
<p><b>二、勘测、设计资料的收集</b> &nbsp;&nbsp;&nbsp;&nbsp;1、被保护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形、地物状况、气象条件(如雷暴日等)和地质条件(如土壤电阻率等);需保护的建筑物(或建筑物群体)的长、宽、高及位置分布,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各建筑物内各楼层及楼顶需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分布情况; &nbsp;&nbsp;&nbsp;&nbsp;2、置于各楼层或设备机房内需保护的设备类型、功能及性能参数(如工作频率、功率、工作电平、传输速率、特性阻抗、传输介质等);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信息系统电子设备之间的电气连接关系,信号的传输方式,供、配电情况及其系统接地型式; &nbsp;&nbsp;&nbsp;&nbsp;3、对已建(扩、改建)工程,除上述应收集勘测资料的内容外,还应收集勘测下列相关资料: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检查防直击雷接闪装置(避雷针、带、网)的现实状况;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防雷引下线的施工状况及其信息设备接地系统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3)高层建筑物防侧击雷的措施;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4)电器竖井内线路布置是否合理;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5)信息系统设备的安装情况及系统设备相关资料,电源线路、信号线路进入建筑物的方 式;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6)总等电位连接及各局部等电位连接情况,共用接地装置现实情况、图纸及测试资料;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7)地下管线分布情况,查阅隐蔽工程资料。
<p><b>第六节 直击雷防护</b>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基础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 二、防直击雷装置,在设计时应严格执行国标《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避雷针必须按滚球法计算避雷针高度和保护范围。一类防雷建筑滚球半径30m、二类45m、三类60m。 三、建筑物 的防护以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避雷线作为主要的防护方法。 &nbsp;&nbsp;&nbsp;&nbsp;避雷带应用≥φ12镀锌圆钢沿女儿墙面明敷,高度≥150mm,每隔开500mm至1000mm支撑一次。 四、 一类防雷建筑网格尺寸不应大于5m×5m或6m×4m;二类防雷建筑网格尺寸不应大于10m×10m或12m×8m;三类防雷建筑网格尺寸不应大于20m×20m或24m×16m; 五、 下引线一类、二类、三类防雷建筑不应少于两根。下引线间距一类不应大于12m;二类不应大于18m;三类不应大于25m。 六、每根下引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一类、二类不应大于10Ω。三类不应大于30Ω。 七、建筑物高度一类超过30m,二类超过45m,三类超过60m应采取防侧击雷措施。 八、直击雷防护可优先选用中光优化避雷针,优化避雷针有降低雷电流幅值、衰减雷电流陡度、减小雷电感应高电压的作用。
<p><b>第七节 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的设计</b> 一、保证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所有各类电气、电子信息设备必须采取等电位连接与接地措施。 二、配置有信息系统设备的机房内应设等电位连接网络,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计算机直流地、防静电接地、屏蔽线外层、安全保护地及各种SPD接地端,均应以最短的距离就近与等电位连接网络连接。连接网络的基本结构型式有:S型星形结构和M型网形结构。对于复杂的信息系统,宜采用S型和M型两种型式的组合。 三、建筑物LPZ0与LPZ1区交界处应设置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每层或若干层宜设置楼层辅助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各设备机房宜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各接地端子板应设置在便于安装和检查以及接近各种引入线的位置,避免装设在潮湿或有腐蚀性气体及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的连接点应具有牢固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电气连续性。 四、接地应从共用接地网引出,通过接地干线引至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和各楼层辅助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再通过接地线引至各设备机房的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应与各楼层预留接地端子板连接。接地干线应采用多股铜芯电缆或铜带,接地干线应在电器竖井内明敷,应与各楼层主钢筋做等电位连接。接地线宜采用多股铜芯电缆穿镀锌钢管敷设。对重要的设备机房,接地宜直接通过接地干线与共用接地网连接。 五、用接地系统是将交流工作地、直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防静电接地、防雷接地等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共用接地系统是自然接地体与人工接地体的组合。 六、自然接地体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做接地装置,如建筑物没有基础钢筋地网宜在建筑物四周散水坡外,埋设人工垂直接地体和水平环形接地体。水平环形接地体可作为等电位连接带使用。如果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外延增加人工接地装置,外延长度不应大于60m; 七、用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应按信息系统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 八、接地装置材料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其导电性、热稳定性、耐腐性和承受雷电流的能力。宜选用热镀锌钢材、铜材及其它新型接地材料。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和水平接地体宜采用角钢、钢管、圆钢或接地摸块。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100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角钢不应小于40×40×4mm;钢管壁厚不应小于3.5mm。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m—2.5m。人工垂直接地体间的距离应为长度的2倍,人工水平接地体间的距离宜为5m。 当受条件限制时可适当减小。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8m。在冻土区人工接地体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接地体应远离由于砖窑、烟道等高温影响土壤电阻率升高的地方。 九、信息系统机房所在地土壤电阻率大于1000Ω?m时,宜在建筑物散水坡外埋设环形人工辅助接地网,并在不同方向用四根以上4mm×40mm的镀锌扁钢或Φ12的镀锌圆钢与建筑物的基础钢筋网焊接,此时共用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值可适当放宽。 十、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可采用多支线外延增加接地装置,外延长度不应大于60m;选择潮湿肥沃的土壤;为了保持接地电阻长年稳定,地网应浇灌降阻剂或采用换土法。 十一、接地装置可优先选择中光低电阻非金属接地摸块,低电阻非金属接地摸块非常适合高土壤电阻率的土壤、腐蚀性较强的土壤、高寒冻土地区使用。
<p><b>第八节 屏蔽及综合布线的设计
<p>一、信息设备机房屏蔽措施</b> &nbsp;&nbsp;&nbsp;&nbsp;1、信息系统机房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高层,宜选择在大楼的低层中心部位,信息设备尽量远离建筑物的外墙结构柱子,设置在雷电防护的最高级别(LPZ2或LPZ3)区域内。应根据防雷分区和信息设备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使雷击产生的电磁场向内层层衰减。 &nbsp;&nbsp;&nbsp;&nbsp;2、当导电金属物、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架)等进入框架或钢筋混泥土的建筑物时,应就近做等电位连接。当需要对信息系统所处的防雷区进行磁场强度的衰减计算,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磁场衰减计算方法计算,根据计算结果采用相应的屏蔽措施。 &nbsp;&nbsp;&nbsp;&nbsp;3、信息系统设备为非金属外壳,且建筑物屏蔽未达到要求时,根据信息系统设备的重要性,应对机房或设备加装金属屏蔽网或金属屏蔽室,金属屏蔽网或屏蔽室应与等电位连接带连接。
<p><b>二、户内外线路屏蔽</b> &nbsp;&nbsp;&nbsp;&nbsp;1、在需要保护的空间内,应采用屏蔽电缆,其屏蔽层两端应做等电位连接接地,在穿越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应做等电位连接接地。当屏蔽电缆要求只在一端作等电位连接接地时,应采用两层屏蔽,其外屏蔽层应在穿越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应做等电位连接接地。当电缆屏蔽层能荷载可预见的雷电流时,该电缆可不敷设在金属管道内。 &nbsp;&nbsp;&nbsp;&nbsp;2、当建筑物之间的互连电缆采用非屏蔽电缆时,应敷设在金属管道内。金属管道、金属格栅、钢筋混泥土管道的两端应电气连通,并连到各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上。当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缆连通时,应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 &nbsp;&nbsp;&nbsp;&nbsp;3、使用含有金属部件的光缆,接通所有金属插头、金属挡潮层、金属加强芯 等,在入户处应进行等电位连接接地。 &nbsp;&nbsp;&nbsp;&nbsp;4、综合布线应有良好的接地系统。当采用屏蔽线系统时,应保持各子系统中屏蔽层的电气连续性。在电缆屏蔽层两端接地时,两个接地装置之间的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1Vr.m.s。 <b>三、线缆敷设</b> &nbsp;&nbsp;&nbsp;&nbsp;1、建筑物内敷设信息系统线缆的主干线,宜装设在电气竖井内,应避开作为防雷引下线的结构柱子。 &nbsp;&nbsp;&nbsp;&nbsp;2、建筑物内敷设的综合布线电缆、光缆与其它管线的间距应符合GB/T50311规范的规定。 &nbsp;&nbsp;&nbsp;&nbsp;3、综合布线电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应符合下表1的规定。 &nbsp;&nbsp;&nbsp;&nbsp;4、综合布线电缆与附近可能产生电磁干扰的电力电缆等电气设备之间应保持必要的间距。其要求应符合下表2的规定。 &nbsp;&nbsp;&nbsp;&nbsp;5、综合布线与附近可能产生电磁干扰的电力电缆等电气设备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其要 求见下表3。
<p><b>第九节 电涌保护器SPD的设计
<p>一、供电电源线路的要求:</b> &nbsp;&nbsp;&nbsp;&nbsp;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电源的进、出线不应采用架空线路。 &nbsp;&nbsp;&nbsp;&nbsp;2、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交流配电应采用TN—S系统接地方式。当交流电源应采用TN系统时,从建筑物内总配电柜(箱)开始引出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 &nbsp;&nbsp;&nbsp;&nbsp;3、配电系统耐冲击电压类别及耐冲击电压额定值和浪涌保护器SPD 分级设计安装位置见图2。
<p>&nbsp;<b>二、电源线路SPD的选择要求</b> &nbsp;&nbsp;&nbsp;&nbsp;1、保护系统中安装SPD的数量,依据雷电防护区概念的要求,被保护设备的抗扰度和雷电防护分级而定。 &nbsp;&nbsp;&nbsp;&nbsp;2、在LPZ0区与LPZ1区交界处应安装Ⅰ级分类实验的SPD或限压型SPD作为第一级保护;在LPZ1区与LPZ2区交界处应安装限压型SPD作为第二级保护;在电子信息设备机房配电箱输出端应安装限压型SPD作为第三级保护;在特殊需要保护的电子信息设备电源输入端宜安装限压型SPD作为细保护。使用直流电源的信息设备,视其工作电压,宜分别选用适配的直流电源SPD。 &nbsp;&nbsp;&nbsp;&nbsp;3、SPD连接导线应短而直,其长度不宜大于0.5m。按照能量配合的原则,在一般情况下,当开关型SPD1至限压型SPD2的线路长度小于10m时,限压型SPD2 至SPD3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在SPD之间应加装退耦装置。当SPD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线路长度不受上述规定限制。为防止SPD老化造成短路,SPD安装线路上应有过电流保护装置,宜选用有劣化显示功能的SPD。 &nbsp;&nbsp;&nbsp;&nbsp;4、在电源总配电柜输出端应安装标称放电电流In≥20KA(10/350μs波形)的开关型浪涌保护器,其着火电压USG≥4Uc(Uc:最大连续工作电压);也可安装标称放电电流In≥80KA(8/20μs波形)的限压型浪涌保护器,其标称导通电压Un≥4Uc 、响应时间≤100ns的浪涌保护器作为一级防护。 &nbsp;&nbsp;&nbsp;&nbsp;5、在分配电柜输出端应安装标称放电电流In≥40KA(8/20μs波形),标称导通电压Un≥3Uc 、响应时间≤50ns的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二级防护。 &nbsp;&nbsp;&nbsp;&nbsp;6、在电子信息设备机房配电箱输出端应安装标称放电电流In≥20KA(8/20μs波形),标称导通电压Un≥2.5Uc 、响应时间≤50ns的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三级防护。 &nbsp;&nbsp;&nbsp;&nbsp;7、在特别重要的电子信息设备电源输入端应安装标称放电电流In≥10KA(8/20μs波形),标称导通电压Un≥2.2Uc 、响应时间≤50ns限压型浪涌保护器SPD作为精细保护。 &nbsp;&nbsp;&nbsp;&nbsp;8、在电子信息设备配电柜或配电箱输出端也可安装混合型或串联型SPD,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设备要求。 &nbsp;&nbsp;&nbsp;&nbsp;9、在直流电源(二次电源)的设备前宜安装直流电源SPD,其标称放电电流In≥10KA(8/20μs波形),标称导通电压Un≥1.5UZ(UZ:直流工作电压)、响应时间≤50ns的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直流电源防护。 &nbsp;&nbsp;&nbsp;&nbsp;10、电源SPD标称放电电流技术参数选择推荐值见下表4、表5。 <b>第十节 信号线路的防护
<p>一、信息传输线路设置SPD的原则</b> &nbsp;&nbsp;&nbsp;&nbsp;1、风险评估为A、B等级的电子信息系统,应安装三级信号信号线SPD进行防护; &nbsp;&nbsp;&nbsp;&nbsp;2、风险评估为C、D等级的电子信息系统,应安装两级信号信号线SPD进行防护。 二、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信号线路,应根据总配线架所连接的中继线使用性质选用适配的SPD。 三、其他类型信息传输线路SPD的选择,应根据信息设备的工作频率、电压、特性阻抗、传输速率、频带宽度、接口类型、选用电压驻波比和插入损耗小适配的SPD。 四、在信号线路、程控电话线、X.25、DDN、专线等与外界通信的物理链路和计算机网线,双绞线(屏蔽与非屏蔽)、粗缆、细缆,宜选用信号线SPD进行保护。 &nbsp;&nbsp;&nbsp;&nbsp;1、一级安装在总配线架上;其标称放电电流In≥5KA(8/20μs波形),标称导通电压Un≥1.6UC(UC:最大工作电压)、响应时间≤10ns的浪涌保护器作为信号线路防护。 &nbsp;&nbsp;&nbsp;&nbsp;2、二级安装在MODEM前,其标称放电电流In≥3KA(8/20μs波形),标称导通电压Un≥1.4UC响应时间≤10ns的浪涌保护器作为信号线路防护。 &nbsp;&nbsp;&nbsp;&nbsp;3、三级安装在MODEM后与主设备间其标称放电电流In≥0.5KA(8/20μs波形),标称导通电压Un≥1.2UC(UC:最大工作电压)、响应时间≤10ns的数据线浪涌保护器作为信号线路防护。 五、信号线路SPD技术参数选择推荐值见下表6、表7。 六、信号线路防护SPD设计安装位置示意图见图3。 七、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防护 &nbsp;&nbsp;&nbsp;&nbsp;1、计算机网络系统应按雷击风险评估后的防护等级进行综合防雷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应以中心机房网络设备为主要保护对象,实施等电位连接、屏蔽、综合布线、共用接地系统、设置电源、网络线路适配的SPD。 &nbsp;&nbsp;&nbsp;&nbsp;2、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类通信接口、计算机主机、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调制解调器、各类配线柜等设备与机房外部有联接的输入输出端口处,根据设备的重要性,宜装设适配的计算机信号SPD。 &nbsp;&nbsp;&nbsp;&nbsp;3、进入室内与计算机网络连接的专用信号线路端口,应装设适配的数据线SPD;数字数据网(DDN)的外连数据线路端口、公众电话交换网(PSTN)相连的数据端口、应装设信号线路SPD;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网络交换设备的输入、输出端口分别装设适配的数据信号SPD;当终端设备与集线器之间的距离超过30m时,宜两端加装SPD。 &nbsp;&nbsp;&nbsp;&nbsp;4、计算机网络数据信号线路SPD应根据被保护设备的工作电压、接口类型、 特性阻抗、信号传输速率、频带宽度及传输介质等参数选用插损小、限制电压不超过设备端口耐压的SPD。 &nbsp;&nbsp;&nbsp;&nbsp;5、计算机信息系统各个信号SPD的接地端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己于1.5mm2的多股铜导线连接到机房等电位连接带上。 &nbsp;&nbsp;&nbsp;&nbsp;6、信号线路参数见表8、表9。</p>
<p>&nbsp;<b>八、天馈线路的防护</b> &nbsp;&nbsp;&nbsp;&nbsp;1、凡带有室外架空天线的电子设备都应采取防雷保护措施。 架空天线必须置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LPZ0B区域内。 &nbsp;&nbsp;&nbsp;&nbsp;2、天馈线路上选用的SPD最大传输功率应为平均功率的≥1.5倍。其它参数,应根据被保护设备的工作频率、插入损耗、驻波、带宽、特性阻抗、接口等选用适配的天馈线路SPD。 &nbsp;&nbsp;&nbsp;&nbsp;3、天馈传输系统中宜在收/发通信设备的射频出、入端口处安装天馈线SPD进行保护。使用多付天线的天馈传输系统,每付天线应设置1个SPD。 &nbsp;&nbsp;&nbsp;&nbsp;4、使用波导管作为天馈传输系统时,波导传输系统的金属外壁与天线架、波导支承架及天线反射器应作电气连通,波导管弯头处及波导的段与段之间作连接的法兰盘,在其对角的连接螺栓处应采用截面积为4mm2的镀银铜导线将两个连接法兰盘予以连通,形成等电位连接,并应在中频信号输入口处安装一个SPD。 &nbsp;&nbsp;&nbsp;&nbsp;5、天馈线路SPD的接地端应接到室外馈线入口处的接地线上。同轴电缆的金属外护层,应在其上部、下部及经走线架进机房入口处就近接地,并与地网引出的接地线连通。 &nbsp;&nbsp;&nbsp;&nbsp;6、天馈线SPD其标称导通电压Un≥1.5 UMAX(UMAX:最大连续工作脉冲峰值电压)、标称放电电流In≥5KA(8/20μs波形)、响应时间≤10ns的浪涌保护器作为天馈线路防护。 &nbsp;&nbsp;&nbsp;&nbsp;7、天馈线SPD插入损耗对甚高频系统(30—300MHz)应≤0.2dB;对高频系统(0.3—10GHz)应≤0.3dB。SPD的响应时间一般应低于10ns。 &nbsp;&nbsp;&nbsp;&nbsp;8、天馈线线路SPD性能参数推荐值见表9。 </p>
<p><b>九、光缆的防雷</b> &nbsp;&nbsp;&nbsp;&nbsp;光纤通信系统的金属吊挂钢缆线、光缆内的加强金属芯,光缆的金属外护层,在进户处应做好等电位连接接地。带有一对或几对金属线的复合光缆,金属线部分应加装信号线浪涌保护器。 </p>
<p><b>十、安全防范系统</b> &nbsp;&nbsp;&nbsp;&nbsp;1、安防系统的主机房宜设置在比较安静的部位。接地系统应设置S型或M型等电位连接网,接地线不得形成封闭回路,系统接地干线宜采用截面不小于25mm2 的多股铜芯绝缘导线,与共用接地系统相连。 &nbsp;&nbsp;&nbsp;&nbsp;2、安防系统的信号控制器、视频切换器、电源柜的每路引出(入)线端口处均应设置相应的SPD。 &nbsp;&nbsp;&nbsp;&nbsp;3、安防系统主控机、分控机的信号控制线、通讯线、电源线、各检测监控器的报警信号线,在穿过不同防雷分区时,宜在防雷分区界面处装设适配的SPD。 &nbsp;&nbsp;&nbsp;&nbsp;4、保安电视监控系统视频、控制信号线路的SPD,应分别根据视频信号线路、解码器控制信号线路及摄像头供电线路的性能参数来选择。 </p>
<p><b>十一、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b> &nbsp;&nbsp;&nbsp;&nbsp;1、消防控制室内,应设置S型或M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室内所有设备主机联动控制盘等设备的机架(壳)配线线槽、设备保护接地、电源系统保护接地、SPD接地端均应作等电位连接。 &nbsp;&nbsp;&nbsp;&nbsp;2、建筑物各处设置的区域报警控制器的金属机架(壳)、金属走线槽(或穿线钢管)、接线箱的接地端子等,应就近接至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nbsp;&nbsp;&nbsp;&nbsp;3、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的报警主机、联动控制盘、火警广播系统、对讲通信系统、电源柜等系统的信号线、电源线、控制线、广播线、电话线、在穿过不同防雷区时,应在防雷分区界面处装设适配的信号SPD及电源SPD。 &nbsp;&nbsp;&nbsp;&nbsp;4、消防控制中心与本地区(或城市)指挥中心之间连网的网络系统的调制解调器的进出线端、对外119报警电信出线端,均应装设信号SPD。 &nbsp;&nbsp;&nbsp;&nbsp;5、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所控制的水,风,空调系统等设备的金属机架(壳)、管道均应就近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 </p>
<p><b>十二、建筑物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BAS)</b> &nbsp;&nbsp;&nbsp;&nbsp;1、BAS系统中央控制室内,应敷设S型或M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在控制机房内应设置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室内所有设备机架(壳)、走线架(或线槽)、设备保护接地、电源系统保护接地、SPD的接地端等均应就近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作等电位连接。 &nbsp;&nbsp;&nbsp;&nbsp;2、BAS系统的主控机、电源柜、网络系统、分站(子站)、现场监测、控制线缆等,在穿过不同防雷区时,宜在防雷区界面处装设适配的SPD。 &nbsp;&nbsp;&nbsp;&nbsp;3、现场智能控制器到各类被控设备的线缆金属外护套(或穿线钢管),应同被控设备的金属架(壳),一起接至就近的等电位连接端子板。 </p>
<p><b>十三、有线电视系统(CATV)</b> &nbsp;&nbsp;&nbsp;&nbsp;1、有线电视系统的前端设备机房内,应设置专用接地端子板,用25mm2铜芯绝缘导线穿金属管屏蔽,就近接地。 &nbsp;&nbsp;&nbsp;&nbsp;2、由有线电视网引入、引出至建筑物的信号传输线,每条信号线上均应装设电视信号SPD。 &nbsp;&nbsp;&nbsp;&nbsp;3、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线路干线放大器,宜根据的工作频率范围、接口型式、装设电压驻波比和插入损耗小的电视信号干线放大器SPD。干线放大器供电电源输入端应安装标称放电电流In≥10KA(8/20μs波形),标称导通电压Un≥2.2Uc 、响应时间≤50ns限压型浪涌保护器SPD保护干线放大器。 &nbsp;&nbsp;&nbsp;&nbsp;4、视频传输线同轴电缆上,宜在设备或系统的输入、输出端口上安装视频信号SPD。其工作频率、带宽、驻波比、特性阻抗、接口均应满足系统的要求。</p>
<p>&nbsp;<b>十四、通信基站</b> &nbsp;&nbsp;&nbsp;&nbsp;1、基站天馈线同轴电缆应从铁塔中心部位穿钢管引下。同轴电缆屏蔽层及钢管应在其上部、下部和经走线架引进机房入口处就近接地,当铁塔高度大于或等于60m时,同轴电缆馈线金属外护套还应在铁塔中部增加一处接地。 &nbsp;&nbsp;&nbsp;&nbsp;2、通信基站的信号电缆应埋地进出,信号电缆应在入户配线架处安装信号线路SPD,电缆内的空线应作保护接地,站区内严禁布放架空线缆。机房内的信号电缆根据其长度,宜在设备接口处安装适配的SPD。 &nbsp;&nbsp;&nbsp;&nbsp;3、基站的低压供电线路宜埋地引入,埋地长度不宜小于50米,在总配电柜处应安装第一级电源SPD;在机房进线处安装第二级电源SPD;在设备进线处安装第三级电源SPD。 &nbsp;&nbsp;&nbsp;&nbsp;4、对于建立在高山的通信基站,为了预防侧击雷入侵,宜采用防侧击雷措施。</p>
<p>&nbsp;<b>结束语:</b> &nbsp;&nbsp;&nbsp;&nbsp;由于高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其加工、运算、处理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而设备的工作电压却越来越低,因此设备耐冲击电压的能力非常脆弱,一个小小的雷电感应高电压尖脉冲,就可能使设备造成永久性损坏。在我国雷电灾害是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故防雷减灾工作已被各级政府部门提到了工作的议事日程。在电子信息时代的今天,哪里有人类居住,哪里就需要防雷;哪里有电子设备,哪里就需要进行雷电防护。雷电防护是保护人类自身和电子设备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希望全社会各行业都来关心雷电防护工作,重视雷电防护工作,大家共同努力,为防雷减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p>

xiaojunhua 发表于 2010-10-20 11:04:00

我也需要

lanfeng083 发表于 2010-10-20 20:26:00

今天遇到一个雷,将后门的摄像机打烂了,电源,摄像机,还有硬盘录像机的端口。防雷防雷。。。。怎么做哦。。。。

eie1992 发表于 2010-10-21 21:25: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anfeng083</i>在2010-10-20 20:26:00的发言:</b><br/>今天遇到一个雷,将后门的摄像机打烂了,电源,摄像机,还有硬盘录像机的端口。防雷防雷。。。。怎么做哦。。。。 </div>
<p>请4楼那位抄家给个办法吧。</p>
<p>&nbsp;</p>

juju 发表于 2010-10-22 19:45:00

<p>不会吧,那可能防雷没错,或者接地没做好</p>

eie1992 发表于 2010-10-24 20:12:00

<p>4楼:</p>
<p>“<b>三、国内外防雷技术概况</b> &nbsp;&nbsp;&nbsp;&nbsp;我国防雷理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综合防雷理论,指导防雷工程工作,使我国的防雷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一个新的水平。”</p>
<p>&nbsp;</p>
<p>可以令国人“自豪和骄傲”了?!</p>

广湘 发表于 2010-10-25 11:44:00

最主要是摄像机前端防感应雷保护,接地一定在4欧以下,最好选择一组2根ZTD铜包钢柱,在靠近立杆处挖1.5米然后将柱打入。这样都可以达到要求

eie1992 发表于 2010-10-25 18:24: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广湘</i>在2010-10-25 11:44:00的发言:</b><br/>最主要是摄像机前端防感应雷保护,接地一定在4欧以下,最好选择一组2根ZTD铜包钢柱,在靠近立杆处挖1.5米然后将柱打入。这样都可以达到要求 </div>
<p>防感应雷,用防雷器,接地的作用是什么?能从原理上给解释一下么?</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求一个监控防雷的方案。